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文章以西域绘画遗存和晋唐文献为基础,对具有异域色彩的"凹凸花"进行了考辨,认为"凹凸花"即晋唐时期从西域传过来、并经中原改造过的建筑彩绘,它与丝绸之路西端的建筑装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地区。西域与中原虽距离十分遥远,并且沿途有许多交通险阻,但西域与内地很早就有了密切联系和频繁交往。张骞是当时中国沟通中西交往的第一个使者。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经济区基本形成,关中经济区更加成熟,河西经济区崛起,西北经济地域特色逐渐明朗。经济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商业作用依然重要;西域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从东晋南朝开始,江左政权与西北各地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渠道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7.
自汉武帝经营西域后,西域就与中央政权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央历代政权都用很大的精力经营这片神奇的区域,西域各国也对中原政权和华夏文明产生向慕之心和归属之感。隋朝建立于民族大融合之后,西域形势更加复杂,因为在传统的西域各国外,在西域和中原之间还有西突厥、吐谷浑、铁勒、党项等几个势力强大的民族。隋朝君臣以含容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解决了西域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隋王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当时的重臣裴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着重探讨了“狮”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在古代西域的发展、演变,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及在中华大地土根植与繁茂。同时,以“狮”的内涵为媒介,阐述了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辐射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域,指的是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物产便源源不断地传到中原,让我们从唐诗中看一下神奇的西域文明对汉民族的馈赠吧。一、物产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西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中西方文化的浸染与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立足于西域少主民族文化特色,讨论中原文化、中亚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化衍变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同时从开放度、包容度、民族性、土著性、层次性及共享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文化特点,以期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明代笔记中散杂着大量有关西域的记载,这些文献虽零散琐碎,却内容丰富,是作者最直观的认识与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为人们了解更为丰富的西域历史社会风情,提供了有血有肉的纪闻资料,是了解古代西域的又一重要窗口。同时以明代笔记为切入点,对散见于其中的有关西域的记载及其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雪是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之一,也是清代西域诗歌中出现频次较高、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要完全理解西域诗,就要结合雪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13.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西部经济快速起飞,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从“梯度推移论”到西部跳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从偏向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经济发展重点从城市偏向改革到注重农村市场开拓。  相似文献   

15.
古代西域各族人民在化上对祖国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佛教的传入和音乐的贡献上。西域学由三部分构成,即各族人民用自己母语创作的作品,或他们到中原以后用汉语创作的作品,以及内地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到西域后创作的描绘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以及山川风貌的作品。今后我们应加强对此的研究,这有利于雏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16.
唐代初期,西突厥、吐蕃同唐在西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州在这场争夺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是唐经营西域的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政治与化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平衡发展的正确路径。西部经济虽然落后,但在历史化与现实化上却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制定经济化战略,必须具体分析各种不同的化形态和经济现状。西部开发的历史与现状,决定着西部开发的独特性。西部丰厚的民族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解决民族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把化建设放到跨世纪经济粹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化建设的整体性。西部大开发应当选择一条经济开发与化建设齐头并进、共同复兴的道路,在经济开发的同时注重化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朝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屯田戍边一系列措施,这是古代西域农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西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