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等编写)是部中型工具书,最近因写文章查阅该书某些词条,发现有两处失误。一、词典第216页“瞿秋白”条,写道:“瞿秋白同年(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最早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真实情况”。其中“最早”一词欠妥。瞿秋白当时是与俞颂华、李仲武一道去苏联的。三个人都为《晨报》写稿,并相约各自侧重写  相似文献   

2.
1984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等编写)是部中型工具书,最近因写文章查阅该书某些词条,发现有两处失误。一、词典第216页“瞿秋白”条,写道:“瞿秋白同年(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最早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真实情况”。其中“最早”一词欠妥。瞿秋白当时是与俞颂华、李仲武一道去苏联的。三个人都为《晨报》写稿,并相约各自侧重写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后,瞿秋白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了辟一条光明的路,以《晨报》记者的身份,奔赴世界革命的中心——苏俄,寻觅救国救民的圣火。他首译《国际歌》,三见革命导师列宁。1920年10月18日深夜,瞿秋白在张太雷的送行下登上了从天津北去关外的列车。同行者除北京《晨报》记者俞颂华和李宗武两人外,还有中华民国政府  相似文献   

4.
湘文先生来信,谈到今年是颂华先生诞生的九十周年,我才想起,颂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六年了。俞颂华的名字,今天的青年人也许不完全知道了罢,但在旧中国的新闻界,他却是一个很有点口碑很受人尊敬的长者。在新闻史上,他是有一定地位的,他是不应该被忘却的。颂华先生从事新闻工作垂三十年,担任过申报、星洲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等多家报纸的总编辑、代理总编辑,时事新报的《学灯》、《申报月刊》《申报周刊》以及《国讯》等刊物的主编,运笔如椽,言满天下,毕生的业绩,是非常丰富的。然而在他的一生中,最值得注意和最有影响的,我以为还是这样几件事,印:一、主编五四时期的著名副刊《时事  相似文献   

5.
从北京到莫斯科 1920年,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三名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采访,他们是原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主编的俞颂华(澹庐)及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与李仲武。这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去苏俄采访的中国记者。 1920年10月16日,他们自北京出发,与当时中国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同行。到北京车站送行的,有郑振译、耿济之、瞿菊农、郭绍虞等。郑振铎、耿济之并赋诗送别: “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  相似文献   

6.
1920年至1922年,翟秋自作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苏俄进行考察采访活动.已有不少同志对瞿秋白旅俄期间写就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这段时期他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大量旅俄通讯至今还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作过专门介绍。这些通讯是瞿秋白反映苏俄见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瞿秋白的《晨报》通讯作一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代报人     
这四句诗,是抗日战争时期,俞颂华先生在重庆张家花园的生活写照。颂华先生颠沛多年,病瘦羸弱,雾城冬日,常伛偻持杖,在茅舍土屋前曝日取暖,淡泊宁静,怡然自得。他的两肩傲骨,当年,与马寅初先生同为文化界人士所称颂。其时,颂华先生任《国讯》杂志主编,我则滥竽《国讯》编辑,与先生朝夕与共者,达四年之久。先生的纠谬正讹,谆谆教诲,终生难忘。回忆往事,他那纯真而带点稚气的笑貌,率直的言谈举止,还都历历在目。怀念及此,不能自已。 1943年冬,颂华先生来到重庆,担压《国讯》周刊主编。任之(黄炎培,《国讯》杂志社社长、发行人)先生尽心为他安排一个过得去的生活环境,终于得到薛明剑先生资助,帮助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以前,瞿秋白作为第一个奔赴苏俄采访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新闻记者,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取来了十月革命之火,系统介绍了苏俄实况,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大好事。 1920年9月间,瞿秋白利用北京《晨报》招聘特派记者的机会,决定去苏俄考察学习。他于10月16日坐火车离开北京,12月18日进入苏俄头一站——赤塔,次年1月25日到达莫斯科,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在苏俄考察了两年。  相似文献   

9.
忆颂华师     
今年是我们的老师俞颂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六个年头了。尽管时光流逝,却不能冲刷掉对他的怀念和记忆。他那和蔼长者的形象,教诲我们时的音容笑貌,在我们头脑中总是那么清晰而长在,思绪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们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是在1945年秋进入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后。该院是在1941年创办的,后来鉴于国内高等院校设置新闻专业者寥寥,遂于1945年创设新闻系。颂华师是国内著名报人,院长陈礼江与他有旧谊,他们都曾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陈礼江就到重庆张家花园去看颂华师,要他出任新闻系主任。俞师正在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国讯》,且有病,答以不能应聘。陈只是借重颂华老师的声誉,说;“只要你把新闻系的教师请好,安排好课程,并请一人帮你办理系务,你  相似文献   

10.
郭从周(1912~1996)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翻译家,1975年退休后,又在1978年返聘“人民”工作十年。他是民盟盟员,我常去家访,并互通信十多次。1992年1月21日郭从周给我寄来《关于瞿秋白战友李仲武生平的补充》一文,并附信说:“知道李仲武‘九一八’以后情况的,现知只有他的学生三人,除我而外,还有西北大学教授沈鹏飞,上海华东师大教授李毓珍(余振),我们都是八十来岁了。……我补充材料不多,我希望你收集一下书中材料,再补充一点我的材料写成李仲武生平,做这点好事功德无量。如能在《瞿传》再版时给李仲武添上几句,也使这个好人名垂史册。”现将郭从周写的《关于瞿秋白战友李仲武生平的补充》全文提供,请编辑部考虑发表。(张慎趋提供)  相似文献   

11.
《枣下论丛》中《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一文。引用了瞿秋白评论鲁迅思想发展的话。这次重印,著者胡绳同志在引文下加注说:“见瞿秋白1933年所作《鲁迅杂感集序言》。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而且晚节不终。他对于鲁迅的思想所作的估计和分析则基本上是正确的,鲁迅  相似文献   

12.
我对许焕隆同志提出的质疑,简单答复如次: 一、关于瞿秋白同志参加“五四”天安门集会的示威游行及被捕问题,我们应以瞿秋白自己及杨之华同志说的为主,不必寻章摘句加以否定。当时被捕及被正式保释的北京十三个大专学校的学生32人中没有俄文专修馆瞿秋白的名字,可能正是由于他是俄专学生,而不是十三个大学校长提名具保的人,或者因为他自己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名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到瞿秋白,眼前浮现的首先便是一个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革命家形象;其次是他与鲁迅的知己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稍微了解多些的,还有他与当时共产国际、党内路线斗争的复杂关系.其实,瞿秋白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翻译家.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生前的党内外政治斗争到身后围绕《多余的话》展开的争议,他的革命生涯、文学创作、情感世界、心路历程……呈现出太多的庞杂与繁复.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与迷雾,王铁仙主编的《瞿秋白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瞿秋白形象:他是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真诚坦率的知识分子,他的伟岸形象与他的人格操守一样使人感佩.  相似文献   

15.
1984年10月,我们因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瞿秋白学术讨论会而聚会在北方的小城市—徐州。在一次会间休息的闲聊中,不知是谁起的头,我们从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生活,谈到鲁迅和许广平从师生变成夫妇,继而又扯到郁达夫和王映霞……忽然,谁冒了一句:“我们何不编一本中国现代作家情书集呢?”虽则我们三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编辑,一个是编剧,平均年龄已三十五岁了,而这时却象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对对对,一个星期编好,这肯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至于书前的序嘛,请贾先生给我们写吧。”坐在一旁的贾植芳先生笑着还没来得及回答,贾师母就开了腔:“都老头子了,还情书呀情书的。”一席话,说得大家都哈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前,6月18日这一天,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主义万岁”,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他是被当地国民党军阀按照蒋介石的指令,“劝降不成,就地枪决”的。当时,他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早在1919年,他就和郑振铎等人创办了《新社会》旬刊。1920年冬,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苏维埃俄国采访。他是我国第一批派往苏俄采访的记者之一。在苏俄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他参加编辑  相似文献   

17.
正《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  相似文献   

18.
俄苏文学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影响了中国几代进步的知识分子.鲁迅、瞿秋白、耿济之和孟十还等人翻译了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魂灵》、《巡按使及其它》、《密尔格拉得》、《卡拉玛佐夫兄弟》以及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相似文献   

19.
李永莉 《视听界》2013,(6):102-103
什么是广播文艺播音的“气韵美”?我的理解是,情景再现地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时为作品赋予的一种独特的感染力。2011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重点影片《秋之白华》在瞿秋白的家乡常州市举行首映礼,我在影片的首映礼上朗诵了常州诗人黄羊为此片创作的诗歌《携手》,之后,我以这首诗歌为主题,制作了一档文学节目《携手——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  相似文献   

20.
是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于无声处》,造就了后来成为作家的我我至今仍然认为有两个《于无声处》。第一个是属于我们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的伙伴们,第二个是属于那个时代我之所以支持重排《于无声处》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总得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只有知道当年的起点在哪里,才能度量出我们这30年究竟走得有多远一位"80后"说,我原来以为这个戏距离我们很遥远,看完才知道我们的距离其实很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