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皆具深意,本文联系脂评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贾姓,贾府五代男主人,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其他人物的姓名,说明《红楼梦》人物姓名的寓意。  相似文献   

3.
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是近年来《红楼梦》人物研究中难得一见的学术佳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既体现了其红学研究的思想和成就,也契合了《红楼梦》重视文本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比较,是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人物对比,是《红楼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的。我们读《红楼梦》,要认识其中人物,通过对比来认识人物可以说是一条“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人物鉴赏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具有厚植美学修养、涵养处事智慧的重要意义。探析教师引领学生品读《红楼梦》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重点人物纵深阅读法、核心事件比较阅读法以及辅助阅读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寓意之深,真是令人赞赏。《红楼梦》的人物命名,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上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以《红楼梦》中的人名为研究对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从六个方面探索其寓意,从而更好地去把握《红楼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焦大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特殊人物,明确作者曹雪芹对其人物设置的匠心之处,对理解、感悟《红楼梦》背后的人生哲理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 ,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是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 ,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八月之光》中塑造了许多人格扭曲、心理异常的人物,本文旨在从异常心理学角度对《八月之光》中人物扭曲的人格和变态的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性化作文教学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既需要全社会共同创设一个尊重个性、崇尚个性的文化环境和评价机制;更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统率自己的作文教学行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和成功感,作文教学才能成功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创造,形成他们健康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3.
娴和王琦瑶分别是小说《妇女生活》和《长恨歌》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的经历相似,而两部小说的作者——苏童和王安忆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塑造和表现人物,因此,她们又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对这两个人物的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部小说不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对女性人物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以反面人物为主,这鲜明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男性作者的性别歧视。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领略到战国时代进步的民主政治,感受到开放的社会风气,甚至被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实张扬的个性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15.
杨绛的两部喜剧作品《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是中国现当代世态喜剧最典型的代表。杨绛在这两部剧本中塑造两个具有着鲜明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同时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她们都是借住在他人家中的“寄居者”。杨绛通过剧本中塑造出的“寄居者”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40年代沦陷区上海这个大都市既传统又现代的世态风貌,在揭露当时处处金钱的社会现状的同时,传达出在不如意的生存状态下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推动中国现当代世态喜剧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还是从作家自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射来看,曹禺剧作《雷雨》的深层内涵都不只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恶势力罪恶的揭露。《雷雨》的问世,也不只是为我们增添了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周朴园的专横与痛苦,周萍的羸弱与反抗,周冲的幼稚与善良……归根溯源,这些复杂的人性往往又与复杂的文化背景分不开。封建男权文化的毒害与新式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作者自身对命运的理解,这些因素把三位主要男性人物的人性真实面和复杂面展现无遗,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左传>记录的历史人物大约有一千四百多人.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累积型"人物形象;另一种是仅记写一件事即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其性格特征的,可称为"闪现型"人物形象.而且<左传>的写人,开始使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素或其特征性行动.<左传>在写人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性,是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小说人物描写的源起.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人格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于连性格的主要特征,认为小说中其人生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不幸的家庭生活,初入上流社会,贝尚松神学院,在莫尔侯爵府。这四个阶段见证了他的性格成长与心理路程,作为平民及贵族双重身份及双重性格的结合体,于连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这两种身份及性格的交战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爱丽丝.沃克在《日用家当》中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黑人妇女的不同性格。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解读能很好地与作者交流,明了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人物的性格还可以更好地认识故事的主线,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