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的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吁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学作家,也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神话原型,其代表作《宠儿》中就包含着各种神话原型。《宠儿》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奴隶制社会,让世人对黑人世界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在展现美国黑人寻求自由的描绘中,莫里森运用了传统的希腊神话、非洲神话、伊甸园神话原型,借以展现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奴隶制社会中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和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这部小说,一直被忽视的黑人女性受到美国文化的重视,对美国历史有着重要的补充性作用,小说中也展示了人们对自由和母性的推崇,揭露了奴隶制的丑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对现代人的认识和了解美国文化与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对该部小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探讨了黑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构成问题,指出塞丝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的。莫里森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思想与巴赫金对话主义中主体的对话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莫里森通过《宠儿》表明了自己对黑人主体性构建的态度,认为对话可能是美国黑人构建自己主体性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将黑人音乐元素引入文学创作中,在其创作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天堂》中,借用黑人音乐的表现形式,即重复、召唤应答和即兴发挥等技巧,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黑人长时间处在多元文化社会生态的底层,经历了痛苦的身份认同和国家的融入过程。黑人文化至今在实现走向美国主流文化的梦想。纵观美国的文化发展史,真正使黑人文学为大众所认知,可追溯至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而为黑人文学争得一席之地的托妮·莫里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享誉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凭借《宠儿》一举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6.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上世纪晚期最著名美国小说家之一,《宠儿》作为她光华夺目的代表作,以美国黑人种族的伤口为题材,将黑人的折磨与耻辱,成长与忘却都在小说中字里行间,入骨三分的描摹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视角对文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姚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32-133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通过黑人妇女主体言说,来重现满目疮痍的美国黑人历史体验,重构美国历史。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表现了黑人心灵难以磨灭的创伤。用心理学相关的创伤理论解读女主人公和整个黑人种族的精神肉体双重的创伤,以期使得读者更加深刻理解托尼·莫里森如何通过黑人历史这个“中心叙事”和“宏大叙事”实现对“创伤”的全面呈现。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她在文学界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探索爵士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的音乐特性,与《宠儿》内容相结合,体现莫里森对爵士乐这一黑人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0.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的启示》是一部开创黑人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作为美国黑人戏剧史上堪称"世纪史诗"的剧作之一,作者把承载黑人历史与文化的布鲁斯音乐融入到其创作之中,不仅对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批判,而且还对黑人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用"钢琴"帮助当代美国黑人实现了与非洲的文化衔接以及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11.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女性群体的代言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社会压抑和性别歧视,唤起了黑人的自省和改变自我命运的勇气,同时也唤起整个社会对改善黑人成长环境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宠儿》这部作品的分析,从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美国黑人妇女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宠儿》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以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体现了黑人女性摆脱梦魇般的悲惨命运,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力下所面临的精神生态危机,追求独立解放的强烈愿望,寻找出路得到救赎,从而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文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宠儿》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思想,对黑人妇女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日常家用》是体现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通过其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在其寻根过程中表现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在这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作者沃克追求完整的自我与和谐统一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奴隶制湮没了人性,剥夺了美国黑人族裔作为人的身份,给黑人族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磨难。黑人族裔要想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必须直面历史并互帮互助。本文从黑人族裔的身份入手,探究《宠儿》中体现的黑人族裔从身份丧失到重构这一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抗争,并对黑人运动中涌出的各种机会主义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群像。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着手,探索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的异化和反异化,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以及黑人自我觉悟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欧内斯特·盖恩斯的短篇小说《阴沉沉的天》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童年经历,主要描写一位美国黑人儿童因为牙痛和妈妈一起进城拔牙,在途中的所见所感。小说不仅生动地描写了黑人男孩詹姆斯的成长经历,而且向读者展示了在美国特殊的环境背景下,黑人儿童的普遍生活现实。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阐释詹姆斯的个人成长经历,说明了一个黑人儿童在美国强势文化下,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种族观是多么的艰难,从而进一步反映出美国黑人儿童成长历程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一经发表便收获好评无数。本文将从种族操演角度分析《宠儿》中所刻画塞丝的形象并进一步揭示,黑人女性受压迫、被殖民的地位不是天生而来,而是由于殖民者的话语建构和操演而来。  相似文献   

20.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继承了黑奴叙事书写历史的传统,同时又将它融入到了后现代的语境中,并且还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全面及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特殊地位,控诉了臭名昭著的黑人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揭示了由白人上层阶级主导的官方历史,是对真实历史的歪曲。作者运用后现代文学的诸多表现手法,对历史进行解构和重构,在要求人们正视历史的前提条件下,呼吁黑人们应该关注自己当下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