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旗袍是近代女性服饰的经典代表,它沉淀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服饰文化的精华,诠释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气质。她以高贵华丽、优雅端庄、风情万种、清纯朴实等表情充分展现着东方女性之美。镜头拉回到G20杭州峰会现场。2016年9月4日晚,为各国嘉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礼仪小姐和工作人员一袭精心设计的旗袍惊艳了很多人,白衣黑  相似文献   

2.
赵缨 《文化交流》2002,(3):12-13
深秋的一个傍晚,一对从事服装行业的孪生姊妹逛街逛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内正在放映电影《花样年华》,当姊妹俩看到影院门口那张电影海报时,顿时被《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身上的那袭旗袍吸引住了。她们以职业的眼光打量着那袭旗袍,两人兴致勃勃地议论起那袭旗袍的式样、布料、光泽以及种种的美丽。议着议着,姊妹俩顿时产生开家旗袍店为众姊妹缝制美丽旗袍的念头。  相似文献   

3.
陈瑜 《职业圈》2010,(31):46-49
"双顺"是清末民初北京专门制作中式服装最大的成衣铺,曾为宋庆龄、李宗仁夫人、里根夫人、王光美等出访订制旗袍,一度专门为使馆和出国人员订制旗袍。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双顺"旗袍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被誉为中国旗袍的顶尖品牌。  相似文献   

4.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流行了三百年,作为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在封建社会的贫穷落后年代,它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只有宫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旗袍,它属于宫里的礼服,是上等人的特权,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短袄长裤."双顺"是清末民初北京专门制作中式服装最大的成衣铺,曾为宋庆龄、李宗仁夫人、里根夫人、王光美等出访订制旗袍,一度专门为使馆和出国人员订制旗袍.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双顺"旗袍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被誉为中国旗袍的顶尖品牌.  相似文献   

5.
正每一次到访台绣艺术博物馆,总是被它的发展历史、精致工艺,以及馆内所收藏的时装艺术品所吸引。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克的代表作品《真丝全雕叠绣旗袍》,该作品被称为台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图案汇集中华名胜于一身,杭州西湖、北京颐和园、台湾日月潭……十个名胜景点在服装上的布局都是经过精细考量的,整件旗袍寄寓着祖国的吉祥和昌盛。据悉,该作品是四名绣花女工花了1770个工时(一个半月),以六千多根丝线精绣而成。1986年获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  相似文献   

6.
金枝叶儿的身体在丝绸旗袍里抖动着,她的心里一定难受到了极点。虽然她现在从外表来看花团锦簇,可从她颤抖的身体上,显出她仍不能完全摆脱女人的弱点,她心底的一线亲缘就此被割断的悲哀,是无法克制的。  相似文献   

7.
金枝 叶儿的身体在丝绸旗袍里抖动着,她的心里一定难受到了极点.虽然她现在从外表来看花团锦簇,可从她颤抖的身体上,显出她仍不能完全摆脱女人的弱点,她心底的一线亲缘就此被割断的悲哀,是无法克制的.  相似文献   

8.
旗袍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服装,不仅受到中国人、全世界华人群体的厚爱,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名。由于旗袍的形象优雅端庄,旗袍在世界上得到了艺术界、服装界的广泛赞誉。本文主要分析了旗袍的起源、发展历程、区域发展状况及当代旗袍的几个代表品牌等,并对现代旗袍定制品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光彩『旗袍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瑞安有位非凡女子,人们称呼她就像天津人称呼“泥人常”那样直呼她为“旗袍玉”。她做旗袍的绝活,名声远播海内外。 应凤玉出身于旗袍世家,祖父、母亲专做旗袍。母亲深知这活又苦又累,她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儿再续她的手艺。然而做母亲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为了生  相似文献   

10.
夫妻旗袍店     
一张裁衣案、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和一把60年代的电熨斗,是曹森林、傅秀红夫妇做活的全部家当。曹先生这爿小小的旗袍店位于既毗邻东单服饰街银街,又离商业繁华区王府井不远的地方。店前“专做旗袍”的招牌让人感到它的不平常。 8岁学艺的曹森林从业已60余年,傅秀红自22岁嫁到曹家,就在这间小屋和旗袍针线活儿打交道。  相似文献   

11.
陈士元《俗用杂字》为其辑略《古俗字略》之余而成的关于俗语词的著作,旨在辨析非常用正字之变体,是《古俗字略》的姊妹篇。其中所辑字词反映当时民俗语汇的现象,其书所收民俗语汇简而精,编撰体例较为自由,编撰具有地域性、示源性和简洁性的特色。其书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的民俗语汇,有一定的价值,常被后出之同类典籍引用。  相似文献   

12.
郭嘉 《文化交流》2012,(6):49-52
提到海飞,很少有人真正认识或是了解他。采访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热播剧《旗袍》《大西南剿匪记》等剧的编剧,同时身兼杂志主编等职务。我觉得作家好像骨子里都带有些许清高和傲气。但在见到海飞后,我的所有想象全被否定,他很随和,也很幽默。与他聊天,会被吸引着去仔细聆听,听他的过往,听他为写作付出的全部。  相似文献   

13.
《京华烟云》创作于1938年,是林语堂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近代中国的风貌,而且为我们刻画了在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中的男男女女们。其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生动形象,在这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中,他对于姚家二小姐姚木兰的形象刻画,更是细致入微。本文试图从姚木兰这一形象入手,从而深入细致地分析林语堂先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紧裹着一件红色方格子外套的“周璇”,仰躺在候车室的长凳上,如果不是略带着沙哑的“招牌”嗓音,人们差一点就认不出躺在长椅上的便是朴素而美丽的演员张柏芝“。小周璇”刚刚得知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是被领养的,受不了这个打击的她离家出走,借宿在候车室的长椅上,她被“启明”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纽约的一间公寓里,中国女作家张爱玲的遗体被人发现.此后的12年中,许多人发现并研究起了张爱玲--她的小说里散发出的旧时的情调,她的发型与旗袍透出的独特的气质,她的身世与婚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9月5日,浙江作家海飞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麻雀》登陆荧屏。海飞是个温情的人,但坚持认为自己欣赏残酷,奇怪的是,二者在他身上好像并行不悖,一如他笔下民国时期繁华柔软的上海,鲜血与死亡却稀松平常。海飞是个横空出世的小说家,凭着对文字的天赋和执拗,瞬间改变了既定的潦草杂乱的生活,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奇怪他误打误撞进入编剧圈后,从《旗袍》开始,短短几年,《旗袍2》《大西南剿匪  相似文献   

18.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时尚缅襟装     
当你漫步街头,偶而会发现身着古式缅襟上衣的靓丽身影跃入 眼帘,不禁让人想起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身着各色旗袍韵味十足的形象和APEC会议上为各国首脑增花添彩的中式服装。仿佛就连我们身边的空气都迷漫着一股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味道,不由的让人惊叹,复古风潮在服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缅襟装无疑又为它推波助澜,使得流行到今而少有变化的中式服装有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20.
陈睿姣 《文化学刊》2013,(4):106-110
拍摄婚纱照被看作是自由恋爱的标志。女性通过华丽的婚纱,曼妙多姿的体态,吸引观者"凝视"的目光,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女性地位和隐形话语权的提升。但是在消费社会"美"的标准下,女性试图通过身体技术来实现"上相"的美学价值,由此又陷入了"美学神话"的怪圈。本文试从婚纱照中女性的身体转向,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