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刚报史讨论会于1983年5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曾经在《大刚报》工作过的同志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桂林等地的同志,和在武汉的同志欢聚一堂,根据《大刚报史话》未定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任中共湖北省委顾问的李尔重同志,解放后曾领导武汉工作,并兼任公私合营时期大刚报社社长。他这次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热情而中肯的发言。王淮冰同志的文章,是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稿。欧阳柏同志执笔撰写的《大刚报史话》,是吸收了讨论会上的意见后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2.
毛健吾提出《大刚报》所持立场的评价是大骂小帮忙,有借《大公报》的声誉来抬高《大刚报》的社会影响力之嫌。检视《大刚报》1946年初和1949年初两个历史节点的实际表现,《大刚报》虽对国共两党都有骂,主观目的还是通过舆论引导帮国民党的忙。大骂小帮忙本质上与小骂大帮忙没有区别。考量其办报思想,《大刚报》秉持以站在人民立场作为评断骂和帮忙的标准,而赶超《大公报》的实际步骤则客观上帮助共产党进步势力逐步进入《大刚报》。  相似文献   

3.
<正>《正义报》创刊于1943年10月10日,由陆子安、林南园创办,林南园具体负责,1953年走完了它的历史使命。一份以私营形式发行的报纸,在文化、经济、交通欠发达的边陲城市昆明生存十年,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出版了近四年,在云南实属罕见。正义报是一份偏向进步的报纸《正义报》创刊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后期,云南搬迁来了很多大学,最为著名的是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4.
李理 《国际新闻界》2012,(4):107-112,126
本文从范长江对《大刚报》这张民营报纸的评价出发,梳理范长江与《大刚报》以青记和国新社为沟通桥梁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斗争的策略是将报刊宣传与统战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以《大刚报》为例证聚拢民主进步分子,以及进步势力对报纸的渗透和掌控。着重分析范长江对《大刚报》评价"合作社性质的民间报纸"的原因,从合作社的由来和发展两个层面归纳《大刚报》合作社性质的特点,即权威力量的转换和不结盟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江潮报》是抗日战争年代新四军一师地区颇有影响的地委级报纸。在当时大后方西安举办的油印报展览会上,同新四军四师地区《拂晓报》等得到很高评价,并曾介绍到国外去,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伟大毅力与克服物质困难的最具体表现”。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方德同志带领几位研究生,从1982年起访问了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十多位《江潮报》老同志,收集该报史料,并交该报原总编辑徐中尼执笔撰写。徐中尼同志曾先后在南京召开了有江苏省委书记许家屯参加的在宁《江潮报》老同志座谈会,在扬州召开了部分当年读者的座谈会。1985年写成初稿,送有关同志核对补充。原稿较长,本刊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民晚报》是十年内乱初期就被迫停刊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上海市委和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1982年元旦正式复刊了。《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者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等人。1937年抗日战争开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新民报》创刊60周年期间,我曾随同赵超构同志专程到南京拜谒友鸾同志,向他请益。承他抱病款待,谈笑甚欢,大家都觉得是一次很难得的聚会。谁知匆匆一见,竟成永诀。友鸾同志毕生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爱国的正真的新闻出版工作者。1929年冬天,《新民报》在南京创刊,他受陈铭德先生之邀,担任本报第一任总编辑。抗日战争开始,《新民报》迁大后方出版,他再度参加《新  相似文献   

8.
山机吐营的北京。全军出版工作会议上,各种图书竞相争艳。笔者深深被成都军区《战旗报》社记者赵忠路主编的大型画册《老山颂》、《金碑颂》、《雪域颂》“三部曲”那气势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美丽画面所吸引。那高视点,全方位,大角度和宏观写真的表现手法,突破了时空,展示出前方与后方、高原与盆地、历史与现实、军人与百姓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揭示出大西南军旅特有的“老山精神”、“长征精神”、“老西藏精神”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幅幅动人的精彩画面,既是中国西南边防军人在改革开放、戎边守卡中的历史见证,又是一曲曲气壮山…  相似文献   

9.
王彩艳 《今传媒》2006,(11):30-31
《西北信息报》与《西南信息报》、《粤港信息报》等十多家报纸,同为1984年经济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行业报纸,为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理事单位。1998年行业报整顿时,《西北信息报》划归陕西省经贸委信息中心。这些年,虽然报社在报纸发行、广告经营、记者聘用等方面,基本实行了市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翻阅汉口《大刚报》1951年7月1日头版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的报道,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份民营报纸在公私合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鲜明党性.1952年1月1日,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在公私合营《大刚报》的基础上创刊.195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终刊,《新武汉...  相似文献   

11.
齐心协力谱新篇──写在《西南电力报》出版1000期之际姚国寿,肖保国创刊于1984年元月的《西南电力报》,时至今天已经出版了1000期。十一载心血勤耕耘,曲曲赞歌颂光明。从第1期到1000期,从小报到大报,报纸走过了一段发展之路、进取之路,这是集体劳...  相似文献   

12.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企业报协会于7月29日至8月12日组织《长江报》《小南化报》、《尖兵报》、《南京公交报》、《南京二钢报》、《汽轮报》、《仪征化纤报》、《锡钢报》、《申新报》、《常柴报》等十家企业报的代表赴山东省考察学习,交流经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心媒体、关怀记 1949年10月间,中央提出解放西南的各项战略措施时,小平同志提出山城重庆恢复出刊周总理曾亲自领导的《新华日报》,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共中央宣传部考虑南京已出版了《新华日报》,为避免重名建议改报名为《新西南报》。小平复电说解放前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读中印象很深,因此不宜改名。命名《新华日报》是向毛主席提出并经毛主席同意的,报头四个字由毛主席写的,中宣部随即回电同意。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报社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来自《晋绥日报》。  相似文献   

15.
落入CC魔掌远在1944年底,日寇占领独山、威胁贵阳的时候,毛健吾已到重庆,筹备出版《大刚报》重庆版。他在那里买了房子,后来又从贵阳调严问天去参加筹备工作,并积极组织班子,预定仍请俞颂华担任总编辑,熊佛西主编副刊,金仲华、刘尊棋、于友等都积极协助。但国民党借口重庆报纸多,不予批准,等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周恩来同志亲切的关怀指导下,形成了优良的报风。勤业、勤学、勤交友,就是其中的一种。“三勤”的核心是勤业。报社的工作人员勤于采访,勤于编辑,勤于写作,勤于本岗位的业务,是办好报纸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早已为当年老一代新华报人的业绩所证实。南京解放后,《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由原在重庆《新华日报》担任领导职务的石西民同志任社  相似文献   

17.
1949年5月16日午后,我解放大军从市郊胜利进入武汉市区,英雄的历史名城宣告解放了!早在四天前,即5月12日,汉口《大刚报》按照地下党的指示,悄悄地翻印的八万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当时《大刚报》日发行数只八千份左右),就开始秘密地在武汉三镇张贴和散发。当时国民党的达官贵人们,已经丧魂失魄,逃之夭  相似文献   

18.
陈明 《传媒》2014,(6):35-37
正国内有16份主要地铁报,其中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成都的《新城快报》、南京的《东方卫报》和重庆的《都市热报》较为知名和成功。这四大地铁报的营销模式各具特色,整体上代表了国内地铁报的四种普遍营销模式。而英国《地铁报》的营销模式也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效应,两相比较之下,能够得出我国地铁报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民报经理邓季惺的胞弟邓友民到延安去了。邓和报社一个与友民要好的同志,邀请他给《新民报》写通讯,他表示同意。《新民报》由南京迁到重庆复刊后不久,原在报社工作的胡迦彤(宋迪夏)同志也去延安,报社负责人和与胡有关的人,又要她写通讯,她也同意了。还有报社的其他同志,也根据各自的关系,约请去延安的同志写稿,都乐于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00,(4)
7月21日上午 ,《铁道建设报》迎来了她50年华诞。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余长久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铁道建设报》 ,他说 :成渝铁路的建设拉开了四川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 ,而《铁道建设报》(创刊时名《西南铁道》)则可谓吹响了四川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铁道建设报》总编辑王义旭介绍了报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铁二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长进、总经理翁景庆也在座谈会上讲了话。成都今夏天气奇热 ,《招生考试报》记者挥汗如雨 ,忙碌在抛生现场……忙碌在招生第一线的《招生考试报》记者西南铁路建设事业发展的记录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