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育是直面人的成长的,德性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控制、否定,也不应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提升,应体现为唤起学生成长的内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的助力。德育需要回归“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2.
顺应“尊重生命成长需求,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德育追求,我们利用“小班化教育”平台,开发人文化德育课程,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最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初中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种缺失首先表现为教育者由于忽视学生年龄特征,不将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其次表现在注重道德遵从,忽视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很多时候,德育是以“听话”“遵从”作为评价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这样,不知不觉问,就泯灭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生命教育本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恰恰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以开放式德育研究为契机作为突破口,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的教育,树立“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教育理念。人的成长总是指向未知世界,是多维度的,人的不确定本性预示着人的发展的“可能”与“变化”。这一特质量终确定人不能成为抽象原则的奴隶,而要求人不断地去创新,以超越现实存在着的种种限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努力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是开放式德育所推崇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构建班级德育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四川教育》2004,(5):15-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盐城市第一小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育人思想,确立了“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从“成就生命”的视角追寻学校德育的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试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教育应循着人的素质出发,充分发掘和调动人作为生命个体应有的人性、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大脑和智力潜能。在这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以生态学的理念创设的富有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润心”,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德育主题“生态德育、绿动人生”,从“爱、雅、信、和、智、立”六个方面分层设计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及重点,实施“1+1”生态德育模式,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德育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始终是能够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从被发展变为自觉、主动地发展。因此,为形成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和成长的德育,我们确立了“实施成长教育,激发生命活力”的德育工作理念,遵循自主式的“导学一体验一反馈一反思一修正一提升”六段循环往复模式规则,结合不同学生的品行、学业和兴趣特长确定个性化的学生成长规划,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彰显优势特长,做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2.
人本化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的发展。它强调现代德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存、享受和发展。当前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脱离实际、缺失个性化、忽视生命体验与感悟。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从"人"出发,尊重生命主体;以生活为根基,遵从生命特性;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情感;通过贯彻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途径,倡导生命个体的全面和多样化发展,最终促成个体道德自由、自主和自觉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享受:“德育为人”旨趣德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它的基础是基于生命活动之上的精神生活的要求,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利益的保护与尊重,这就是“德育为人”。对于自身来  相似文献   

15.
“跑赢初三”系列讲座是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开发的年级德育活动项目,旨在助力学生高质量地度过初三一年的生活、促发更长远的生命成长。初创至今,“跑赢初三”系列讲座已实施十余年,生命力强劲,校内外口碑良好。系统分享该项目的开发历程、内容架构和成效反馈,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校本样例,助力更多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话语是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话语变迁呈现出从“精英”到“平民”、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人本”、从“规训”到“体验”、从“教本”到“学本”的演进逻辑,始终将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其价值目标,坚持学科逻辑、生活逻辑与成长逻辑的统一。构建未来德育教科书话语体系,需要从价值性、成长性、经典性和生活性入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在注重教科书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以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生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整体”。从这一命题出发,教育自然“要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要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要致力于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很多学校更多强调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忽略轻视教师的精神世界。没有教师的生命成长,就没有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尊敬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尊敬每一分钟生命的发展。而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我们必须把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努力打造“生态课堂”,营造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人的学习生态环境,调动师生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微课程是针对个体、较小的群体,以及群体中某些微小的生命教育现象开展的德育活动和实施的微课程。可利用微课程“短”“小”“灵”“快”等特点,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三维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相似文献   

20.
德育观念的更新不是对传统德育观念的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树立以下德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世界;“立体交叉”的学校整体德育观;开放式德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