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家长对我讲:“考试时我孩子常算错,他不是不懂呀!”我问她:“睡觉前,你孩子把自己的衣袜放在哪里?”家长:“乱扔,第二天早晨乱找.”我笑了:“乱和错常在一块发生!”家长也笑了:“这孩子就是乱,也缺乏耐力.”  相似文献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译为 :“所行不顺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种译法不正确。译者将“行拂乱其所为”随意断开为“行拂 ,乱其所为”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前所见各种版本的《孟子》中未见有如此标点的 ,而且将“所行不顺”作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的主语 ,显然无视前后语句的整体连贯性 ,对句子的真正主语“天”视而不见。从译者的意图来看 ,似乎是“他”作了“所行不顺…  相似文献   

3.
我的同桌叫蔡一帅,他是我们小组中课桌上东西最乱的一个,所以我叫他“摆地摊”。他的课桌上永远是那么乱,不论上什么课,语文书、数学书、外语书、练习册、习字册……所有物品全都堆在桌上,他说:“这样不用弯着腰到抽屉里找,顺手拈来,很方便的!”你瞧他那股得意洋洋的劲儿,还自以为聪明呢!他的抽屉里更乱,有牛奶罐子、已经坏掉了的破钢笔、断了头的铅笔、少了线的溜溜球,草稿纸这里塞一张,那里揉一团……哎,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对“摆地摊”笑眯眯地说:“我帮你整理吧!”他倒是很愿意:“好呀!”我几下子就帮他整理干净了,“地摊”没了。我…  相似文献   

4.
沈盈舟 《成才之路》2010,(13):M0003-M0003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句读在论述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的文段中,现行版本及课本皆句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对“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有人依据课后注释“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将其朗读节奏划分为“行拂/乱其所为”,有人依据“空乏其身”,将“拂乱”一词定为使动词,将其朗读节奏划分为“行/拂乱其/所为”。应该说都有其道理。(人教版《教参》,即取后一说)然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个问题,还是要研究其句读。将“空乏其身”断为一句,虽然从语句上照应了前几句四字句的特点,但细推敲则可看出此“其”字与前几句的“其”不在同一位置上。如果  相似文献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教这段文字时,有两点感到特别别扭。一、从对文看,极不对称。请看下列词语。“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其所为”。“其身”后面少了一个字。二、从翻译的角度看,“行拂乱其所为”多余一个字。“行拂乱其所为”是一个使动句。即“使其所为行拂乱”。“其”的意思是“他的”,“所为”的意思是“做的事情”,“拂”的意思是“颠倒”,“乱”的意思是“错乱”,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由此可见“行”字未作翻译。事实上,“行”在这里是一个多余之字,加上它,反而不好处理。为了翻译通顺,我就干  相似文献   

7.
万安峰 《班主任》2007,(2):44-44
初二(3)班以“乱”闻名全校,至今为止,前后气跑三位班主任。听说学校又安排了一位新的班主任,还是个大学刚毕业的“愣头青”,姓唐。“看咱们怎么收拾他!”班上几个调皮大王摩拳擦掌,准备给他来个“下马威”。  相似文献   

8.
明天     
佚名 《少年读者》2009,(9):22-26
蛤蟆醒了。“讨厌!”他说,“房间这么乱,我得做好多事了。”  相似文献   

9.
人们解释“乱”时“众音毕会”、“繁音促节”的观点往往是由《论语》中“《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附会而来。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乱”本身就含有“变化”的意思,“乱日”之所以称乱,正是因为它表示歌曲形式的改变。通过对《水经注》中“乱流”一词的研究,“乱日”之乱正是在曲中或者曲尾加入的和声部分。  相似文献   

10.
心中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前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以解渴?”有人问他。许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中有主。”苏格拉底临死之前,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您还有什么重要的话对我们说?”苏格拉底拉着学生的手郑重其事地说:“我还欠邻居家一只鸡,请你一定要替我偿还给他们。”学生点了点头。说完,苏格拉底才慢慢闭上他那双睿智的眼睛。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欧洲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  相似文献   

11.
心中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前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以解渴?”有人问他。许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中有主。”苏格拉底临死之前,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您还有什么重要的话对我们说?”苏格拉底拉着学生的手郑重其事地说:“我还欠邻居家一只鸡,请你一定要替我偿还给他们。”学生点了点头。说完,苏格拉底才慢慢闭上他那双睿智的眼睛。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欧洲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博取赞美是人的天性。一个不喜欢别人乱戴高帽子的人,你换一个角度称赞他,他还是会笑纳的。  相似文献   

13.
一天,孩子们正在进行角色游戏。刘东小朋友急冲冲地跑到我面前告状:“李老师,李鼎乱表演故事!你去看看嘛!”他说完话便拉着我的手来到表演区。看见我的到来其他几个孩子也七嘴八舌地诉状。李鼎瞪了瞪那几个小朋友,瞟了我一眼,低下头不服气地嘀咕着什么。见李鼎那样,我心理暗想:他虽有些淘气,但平日挺爱动脑的,他在表演区为什么乱演?又是怎样乱表演呢?我坐在观众位上,微笑着说:“我很希望观看你们的表演,可以吗?”李鼎睁大眼注视了我一下,干脆地说:“好!让老师看看我是不是乱表演!”原来,孩子们在表演故事“三只蝴蝶”。李鼎扮演黄蝴蝶角色,…  相似文献   

14.
朱熹历史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易学见解紧密相连。他从“《易》穷则变”演绎出自己的历史变易理论;他从气运“一盛一衰又一盛”的阴阳循环变易规律,导出人类社会“一治一乱又一治”的历史循环理论;他从形而上去看待阴阳变易,不承认阴阳之理本身能变易,从而推衍出三纲五常亘古亘今万世“定位不易”论。  相似文献   

15.
山水 《高中生》2010,(12):51-51
小彬是一个很帅气的高一男生,头脑很聪明.反应灵活,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他爱好广泛,读了许多课外书,知识面特别广,同学们都管他叫“小博士”。可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却特别差。小彬的床铺总是最乱,鞋子、袜子乱摆乱放,寝室因为他从来没有被评过“优秀寝室”。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黄宾虹的山水画基于传统而高于传统,其可贵之处在于能“乱”中求趣,“乱”而不乱,“乱”中有法。黄宾虹的“乱”是一种胆识,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境界。“乱”正是宾红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一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走在路上,口渴难忍,忽然发现路旁一株梨树下,许多人正拥挤着摘梨吃,但他不为所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们觉得他太迂腐,讽劝他说:“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相似文献   

1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祈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其翻译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尽管他欣赏病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病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郑板桥最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郑板桥并不很赞成司空图及其继承者的一些理论,但对司空图韵味说本身,板桥的态度还是比较辩证的。在书画方面,郑板桥的审美趣味是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郑板桥在评论他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这种“乱”,用传统的审美理论来说,实际就是“活”。  相似文献   

20.
我心有主     
《学语文文丛》2004,(11):94-94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不摘梨解褐?”他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