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深与广博     
时常有人问我:“你读了博士,来当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读的那些书还有用吗?”我的回答是:“不但有用,而且还嫌不够呢!”的确,七年的编辑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当一名称职的编辑,就要有较为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不断学习,开拓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使自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叙说编辑工作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一位做了半个世纪编辑工作的老人。他的故事极为平淡,都是些“稗官野史、逸文趣事”,却折射出一位可敬的编辑的精神世界。作者黄伊以“敬业和奉献,开拓与创新,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为题开篇,是耐人寻味的。作者在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大中文系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来出版社实习,编辑室主任委托他接待。此时的黄伊,已是从业四十多年的资深编辑,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但是,他没有向大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却对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讲述自己用半生心血换得的深切体会:当编辑最要紧的一条,是要…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当一位前辈向我介绍新出的“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类规划教材”之一种《书籍编辑学概论》时,曾暗自问道,我已干了十多年的编辑工作,还需要看这本为高校编辑专业编写的教材吗?待把书读完,不禁为自己在编辑专业方面的知识仍有如此多的空白而汗颜。换句话说,这书不仅是编辑专业学生应该  相似文献   

6.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7.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8.
媒体的朋友     
小时候读书时,在“长大后你的理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我多次毫不犹豫地填写“记者”二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没能当上记者,聊以自慰的是却交了许多媒体的记者与编辑朋友。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界,大多愿意当记者,不愿当编辑;而我却对编辑工作情有独钟。在编辑工作中,不少人认为当编辑容易;而我认为,当一般编辑容易,当一名好编辑难。 我在光明日报理论部从事编辑工作已经21年。体会最深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静如处子,动如英豪;既  相似文献   

10.
过了若许年编辑生活,每每念及理它几条,一提笔,又觉茫然。无奈,只好想到一点写一点,絮絮叨叨,难免罗嗦,故名“絮笔”。是为序。“老爷”与“黄牛”有人常贬称编辑为“老爷”,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所看到的编辑,多数并非老爷,而是“黄牛”。但是,尽管如此,对于一个编辑人员来说,也仍然需要注意是当“编辑老爷”还是当“编辑  相似文献   

11.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2.
作为编辑,处理退稿是谁都会遇到的事。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中,以退稿与组稿(约稿)相比,人们的兴趣显然是在后者。然而,“退稿效应”确实存在。尤其是当它频频光顾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还是两年前,我在处理一件退稿时,除了向作者说明理由外,又多写了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对于编辑来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却产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这个讲座是编辑业务讲座,但我却不谈编辑工作,谈一些编辑工作以外的事,对同志们也许有些用处。编辑是把著译者同出版工作联系起来的纽带。编辑了解了整个出版工作的情况,也就可以帮助著译者了解出版工作。我先讲讲什么是“出版”。“出版”是用印刷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把著作物进行复制,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国外称  相似文献   

14.
渴望好稿     
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本人当编辑时间不长,却饱尝了“等米下锅”的焦急滋味。那种心慌,时常搅得人食无味、坐卧不宁,有时候竟到了内火攻心的地步。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  相似文献   

15.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6.
贺卡情思     
“爸爸,你是编辑怎么人家叫你老师?”8岁的儿子有一天看了几张通讯员寄给我的贺年卡后问我.接着讽刺我:“你连我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还给人家当老师?”搐鼻子眨眼,一脸瞧不起的样.  相似文献   

17.
当编辑,我觉得应该懂得点马克思主义。理由是:我国的宪法写得很清楚,全国人民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当编辑,难道能说自己可以例外地不要“指引”?而且编出来的书和杂志,尽管有的作者或编者在前言后记里声明要请读者“指正”,事实上却都是有意地或无意地“指引”读者的。若不学点马克思主义,我们拿什么去  相似文献   

18.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9.
试论从社会精神生产审视“编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9月在四川举行编辑学理论研讨会期间,有位同志对我说:“倡议建立编辑学,你开了头炮,但是后来却沉默了……”他说的“开头炮”,是指我在1980年第4期《出版工作》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科学地编辑和编辑的科学》,提出要建立编辑学,并就此试着谈了一些意见和设想。该文主要是有感于十年浩劫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干扰,所谓“工农兵占领  相似文献   

20.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编辑好word文件,存盘,下次再打开时却出现了错误的提示信息。你是自认倒霉还是试着挽救文档?我现在教你两种方法。 当你双击文件,系统出现提示“文档的名称或路径无效”,无法打开该文档时,可以尝试在“打开”对话框中的“文件类型“下拉式选项中.选择“从任意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