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震宇 《青年记者》2007,(13):65-65
曝光本来是摄影技术名词,现在被借用来称以批评和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意思是把问题放到阳光下晒一下。所以,曝光理应被列入正面报道的范畴,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正面报道。某地以生产一种肉制品闻名,但前几年有一些不法厂商用病死猪肉作原料生产肉制品,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  相似文献   

2.
据日前《法制日报》报道:去年7月,浙江电视台、电台及钱江晚报等9家新闻单位先后到衢州采访,准备对衢州市政府违法行政的做法曝光。不料,衢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听说此事后,竟指使市委宣传部和政府以官方的名义,分别向该省各省级新闻单位去函,以“由于贵报记者这次采访均未与各级政府正面接触”,因此,“我们对这次采访的意图不了了之”为由,要求不要登稿。为了达到彻底封杀舆论监督的目的,衢州市主要领导还派专人到杭州对省委宣传部和各媒体进行游说,阻止曝光,致使许多待播登的报道被撤了。以“官方名义”封杀舆论监督。远比…  相似文献   

3.
正面报道要吸引人,就要增强指导性和针对性;为了增强指导性和针对性,就要善于选角度、抓问题。一提抓问题,有的同志就感到和正面报道是对立的,认为既然是正面报道,就要回避问题,这其实是对“抓问题”的误解,把“问题”理解得太狭隘了。关于“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有4种解释:一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二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三是“关键、重要之点”,四是“事故或麻烦”。4种解释中,只有第4种和正面报道是对立的。正面报道并不排斥“抓问题”,不论对问题作“题目”、“矛盾”、“疑难”、“关键”等何种理解,正…  相似文献   

4.
冯莉 《新闻知识》2002,(12):11-12
“暗访”在中外新闻史上可以算得上是一把威力无比的“尚方宝剑”,闪烁着扬善除恶的“正义之光”。而在我国,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名义下,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鳞次栉比的批评报道中,通过暗访镜头曝光了社会的阴暗面,也的确让我们大叫痛快,酣畅淋漓。但是,近期的“黑镜头”有被滥用的现象,“曝光”所涉及的范围也开始无限扩大,逐渐从有关公众重大利益的“大事”转移到一些个别人身边的“小事”。这种现象,在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和职业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的确会引发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隐性采访报道能够既体现事件的真实性而又不过度触犯个人隐私?笔者以为,在隐性采访时应“重”事“轻”人,即以报道事实真相为主,以人物的正面曝光或隐私曝光为辅。“重”事,意味着要注重对事的高度关注和把握,这是由采访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隐性采访的根本目的在于揭恶扬善,这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曝光”刍议苏理立“曝光”是舆论监督的有效方式“曝光”,或者说是问题报道、批评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在新闻传媒中,是不可或缺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在弘扬先进思想、宣传先进典型、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同时,需要利用这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7.
2002年央视“3·15”晚会上 ,香武仕音响被曝光 ,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有报道称 ,被曝光前香武仕音响销售红火 ,属于中国十大音响品牌之一 ,每年销售额达亿元。香武仕之所以能“香”起来 ,固然有商家的胆大妄为、工商部门的失察等因素 ,但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以“香武仕”为关键词 ,登陆著名搜索引擎 google进行检索 ,可以查到200多个页面。其中当然有“3·15”之后揭露香武仕真相的文章 ,也有部分重复页面 ,但更多的是当初吹捧香武仕音响的新闻报道及广告。考虑到有相当多的媒体内容没有上网以及搜索引擎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活动日益丰富和延伸,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记者吃“闭门羹”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是电视媒体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如何使电视媒体正面报道更具吸引力是新时期一个有待攻克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建议电视媒体正面报道须重视“三贴近”、须重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及典型性、须重视信息量等几个方面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苇 《新闻采编》2000,(5):31-32
盥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批评性报道,则是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它与“正确舆论引导人”相辅相承,不可或缺。有许多问题,通过媒体曝光、批评得以及时解决,广大群众(读者)拍手称快,主管部门如释重负,效果往往比开会、发文要好得多。反面“文章”,正面效应,效果积极,大快人心,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由于批评性报道自身特点所决定,有些人对此持有排斥甚至反感的态度。有人片面地将舆论监督与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立起来,使得舆论监督,揭露性、批评性报道在实施过  相似文献   

11.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12.
坦率地讲,我做新闻记者,99%的文章都是做主旋律的正面报道,1%的文章是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尽管如此,一则“批评报道”见诸报端后,还是不免常常担心被批评者的白眼,以至找上门来要求“说个一二三”,甚至“法庭上见”云云。然而,今次这则“批评报道”,却皆大欢喜。2001年8月,因了解生态屏障建设科研课题的需要,我去阿坝州的理县考察、采访。在以题为《探密孟屯河峡谷》为题正面报道了理县上孟乡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后,仍食不甘味。于是,又以《乱砍滥伐逼近孟屯河》为题,写了一则“批评报道”,于9月21日在…  相似文献   

13.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 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党报社会新闻的主格调; 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 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正面报道是党报应着力经营的主流新闻,是党报的“主打产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党报与生俱来的天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正面报道更凸显其必要性。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正面报道手法陈旧老套,语言多用官话套话;动辄长篇大论,空洞无物;甚而居高临下,硬性灌输。其结果使得正面报道的可读性不断下降,读者对正面报道产生“逆反心理”,党报的“主打产品”在阅读市场上行情看跌。以上现象和问题的存在,说明党报正面报道确有改进的必要,必须以创新精神求得正面报道的变革和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三,逆起式导语。我的理解是:要讲正面先从反面讲起,讲反面的先从正面讲起,形成一种对比反差,吸引读者。例如: △1984年12月28日新华社电讯导语:“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报道一位经理的新闻导语:“五年前他负责整理这张办公桌,现在他坐在桌后接受别人祝贺了。” △意大利记者报道上海防止地面下沉成功的新闻导语:“上海不是威尼斯……”  相似文献   

16.
孔绍谦 《青年记者》2003,(10):28-28
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同时,开展批评报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进行曝光,发挥舆论监督职能,这既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神圣使命。鉴于批评报道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是开展批评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批评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7.
就新闻报道的影响效果说“正”“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新闻界有种很流行的提法叫“正面报道”,而与“正面报道”相对应的叫什么?从语辞规范上应称为“负面报道”或“反面报道”似乎确切,可现实中这样说法却又不多。笔者为行文规范,把“正面报道”的对应面暂称为“负面报道”。 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那么何为“正确舆论”?我们一些同志认为坚持了“正面报道”就坚持了“正确舆论”,以至在报道中不敢触及社会问题,不愿揭露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生怕因“负面报道”犯舆论导向上的错误,其实,这是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一种误解。 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工作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新闻传媒在传播大量的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在广大受众中起积极影响的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受众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想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舆论。在所谓的“正面报道”中,有的为宣传形势大好,人为拔高成绩,虚假浮夸;有的为强调某种主题,强扭报道角度,以偏概全;有的为使群众尽快接受某种思想,居高临下,空洞说教;有的为突出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报道形成一阵风,一刀切;还有的为迎合上级某种精神,搞人为策划,任意捏造。比如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而被中央首肯并提出推广意见后,一下各  相似文献   

18.
"以正面报道为主"是党报遵循的原则之一.正面报道兼具新闻属性和宣传属性.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融为一体,是改进党报正面报道的抓手,也是难点. 会议报道是党报正面报道的重头戏,但多年来党报会议报道形成"简报体、宣传腔"的模式,新闻与宣传两种属性此消彼长而不是和谐相融,后者过分张扬的结果是前者退居幕后.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典型报道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典型人物或群体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在先进典型的采访中要不要采访报道对象的“对立面”,听取反面意见呢?笔者认为不仅要,而且很有必要。何为“对立面”?这里说的“对立面”主要是指如下两类人:一是与报道对象有意见或矛盾的人,二是在某些问题上与被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正面宣传?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效果的好坏是检验一种宣传是不是正面宣传的唯一正确标准。”意思是:社会效果好的报道,就是正面宣传,反之,是非正面宣传。还有的人把批评报道也划在正面宣传之内,说什么“把批评性稿件笼统地划在正面报道之外,也是不妥当的”。我认为,正面宣传是指事物好的方面的宣传,也就是指积极的事物的宣传。事物有积极的与消极的,有光明与黑暗的,有成就与缺点、错误,总之,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