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对东亚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儒学本身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学者讨论的热点.当代新儒家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立场上,力论儒学的价值及其复兴的希望,无疑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注入了生机.但问题在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力感,以及儒学与近代历史的纠葛,仍然是困扰着学术界的根本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点文化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发刊词     
秋天,我们收获信心,收获勇气,我们收获文化…… 当21世纪微笑着站在东方地平线上,向我们招手的时候,以历史的名义将《中国文化研究》这本杂志献给这个伟大的世纪。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历史和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以其五千年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20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真正掀开了新的一页。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在同一太阳照耀下,终于迎来了一个机遇,中国开始了一个传奇——走向从未有过的繁荣和富强。 人类跨入了新的世纪。现代生活的世界性,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急速地碰撞、浸透、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已经开始。中国人在眼花缭乱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将经历一种文化痛苦。物质将迫使文化发生裂变,我们不仅将在变革中找回传统的深刻价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是包含着中国人生命气质的一种世界性文化资源。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料的实质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背景中突显出来的 ,所以儒学研究也应该走出中国 ,走向东方 ,走到世界的大文化氛围之中。要面向全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打破自我中心的心态 ,要重视与其他文明系统的交流和对话。当今 ,儒学研究的发展 ,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卷首:中国文化,面对21世纪阎纯德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多为此一时,彼一时,多变易变;而文化,由于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几百年几千年的社群意识和历史千锤百炼后的精神“凝聚物”,于是便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性质——少变难变,具有稳定性。不过,所谓“稳定...  相似文献   

5.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效卓越,但同时现代性危机日益突显。此时,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启蒙任务:一方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启蒙思想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资源,以儒学补充启蒙的先天理论缺陷,同时以启蒙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化,最终实现二者的对接和融合,完成中国启蒙本土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儒学创始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中的地位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中国学者有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文化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文化断想冯天瑜时代的步履已悄然逼近21世纪。面对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人们异样兴奋而又惴惴不安,呈现一种“世纪之际的焦虑”。这是因为,今日人类面对的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其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以20世纪初叶电气化、20世纪...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儒学研究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五凉儒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总结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主要是将五凉儒学作为五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把五凉儒学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论文,但数量不多。本文试图整理归纳,兼作评议,以推动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与东西方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与东西方文化方克立20世纪只剩下最后几个年头,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着太平洋方向转移,世界文化中心也在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三十年河西,三...  相似文献   

13.
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李平一近几年来,海内外研究,探讨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文章越来越多,且观点也纷繁杂多、各不雷同,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细细归纳梳理,大约有如下五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东方儒学一无论。所谓“东方儒学一无论”,是...  相似文献   

14.
文化总是在连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没有继承 ,文化就会断裂 ;没有创新 ,文化就会枯竭。近代以前 ,儒学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它善于继承与创新。继承 ,使儒学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品格 ,使儒学成为儒学 ;创新 ,使儒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产生儒学新形态。重继承亦重创新 ,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与创新交织在一起 ,儒学因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历史进入近现代 ,儒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批判中 ,儒学衰落了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儒学还能不能自我继承与创新 ?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5.
国学     
正何谓国学?国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根基。今天,我们应继续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芳 《职业圈》2007,(4S):78-79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儒、道思想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园林设计。儒学是园林的思想根源,道家文化则是园林建立审美态度的根源。儒家、道家在相辅相成的同时,塑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觉醒",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对此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西方的政治制度,此时社会科学类"西书"出版增多、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人们日常生活开始涌现"西式"风尚和习俗,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青年》创刊、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报刊开辟多元化译介等方式,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入新时代的不只是中国,中国的新时代遇上了新世界。一方面,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还未来得及跟上中国前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一下 2 0世纪儒家人文学的发展 ,就会发现一条由思想到学术 ,亦即从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到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演进线索。这表现在 ,不仅本世纪几个著名的新儒学体系均产生于前期 ,而后期则极少此类建构性努力 ,而且 ,新儒家本人亦多有由思想到学术的学思历程。对此 ,人们可能会满足于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层面来解释 ,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 ,贺麟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自觉开始了这一转变。贺本人以一种非建构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 ,作于抗战时期的《文化与人生》就是其具体表现。只是他对于儒学“现代化”所具有的方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