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3,(2):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人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功纯则得阴阳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种种生理“景观”中,没有哪一种能与梦相比拟。色彩之缤纷,情节之莫测,内容之诡异,令人既新奇异常又困惑不已。  相似文献   

3.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2,(3):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入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  相似文献   

4.
王浩然 《收藏》2010,(3):104-108
缂丝(英文K’o-ssu,Chinese Silk Tapestry),亦称“刻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丝织品。因“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它所使用的机器是平纹缂丝机,采用的最基本的织造技法是“通经断纬”。  相似文献   

5.
沃小琴 《体育师友》2012,35(5):14-16
体育教学有两种体育教学模式,一种是以“收”为主的“紧收式”满堂“灌”,易使教学节奏失调;一种是以“放”为主的“松散式”满堂“放”,易使教学组织失控。只“收”不“放”或只“放”不“收”都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的“放”与“收”,新课程提出了更高、更细、更新的要求,要求“放”之有据,“收”之有谋,更要“放收”并蓄,“放收”自如,注重“放收”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竞技性、游戏性的表演,名叫“角抵”,民间也叫“角抵戏”。一般认为,“角抵”或“角抵戏”即为杂技艺术之滥觞。关于“角抵”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与蚩尤有关。据《乐书》(宋·陈旸)记载:“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又说:“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  相似文献   

7.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啓恩 《中华武术》2002,(10):36-38
武术中之“短打”乃指近距离之格斗。下面介绍四种短打实用技法,其中“开门送客…‘逼步连环”注重“闯中门”硬打硬进,“醉汉撞门”“拨草寻蛇”则旨在“走边门”侧击巧打。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种角度衡量,本世纪中产生于绿茵场上的两个人物——“足球之王”贝利,“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足以成为足球历史的某种象征。前不久,联邦德国《明星》画刊曾大篇幅地连载了贝肯鲍尔亲笔之著——《我的朋友,我的对手》一文,首当其冲的部分便是“足球皇帝”与“足球之王”真挚友情的叙述。本刊将此部分刊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98企业拜年卡R06组苏(BK)0121-0124,全套4种,图案分别为虎丘的“孙武之亭”、“剑池”、“千尺石”和“试剑石”。其中两种的兑奖号码有倒印品种少量流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究竟共有多少种,至今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于元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第二次修订了自已的著作后,在《录鬼簿》中著录的元杂剧作品是458种,明初先权《太和正音谱》之“群英所编杂剧”,著录的元代杂剧计535种。原刊于明万历年间的臧懋循《元曲选》,在‘“元曲论”中所列的”元群英所撰杂剧”共549本,因其中有33本是明人所作,故实载元杂剧作品516本,计512种《西厢记》五本算一种》。最近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元曲大辞典》所附录之“元杂剧全目”,综合各家曲目文献,共收录元…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古代体育乐舞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尤其是研究古代乐舞对后世体育的影响,不能不深入研究体育乐舞的源流及发展演进。在原始社会,舞蹈与体育二者是不可分的。乐舞是一种人们通过身体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情绪的活动,且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古籍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深刻表述。远古时期,“武”“舞”不分,刘师培在《古乐原始论》中论及舞的功能时说:“伸展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应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衍”。说明远古时武、舞统一,且远古人们在“舞”的过程中交流着“武”,提高了  相似文献   

13.
“岳拳”,又名“岳家拳”或“岳家教”。传说,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传授下来的一种虎形拳。“岳拳”的特点是:集虎之威,取虎之式,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在套路中,有一只虎、下山虎、落地虎、双飞虎、二虎斗、五虎落山等等。在  相似文献   

14.
一、武术思想中“艺为智出”的原理艺,最早是人的一种劳动行为。这种劳动行为要有完满的结果,即要“成于事”,就要求行为主体有一定的技巧与能力,因而“艺”又引申到“技”与“才”之义,于是就有了“技艺”、“才艺”之说。晋代葛洪说过:“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①,都是“艺人”。可见“艺”的涵义已扩大了许多。先秦思想家孔子曾提出“游于艺”,具体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艺事。朱熹解释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也。”因这里所指游艺,是…  相似文献   

15.
本年度甲 B 联赛末轮“假 B 五鼠”的拙劣表演,引发了全国上下一派“打假”之声。足协盛怒之下,“瞎子搂火儿——爱谁谁了。”还没看清对手,抬手就是一梭子,扫倒一大片。声势惊人,却也给自己引来诸多麻烦。其实,我觉得要“打假”完全用不着那种“毙敌一千,自戕八百”的笨办法。中国古人干什么都讲究智慧谋略,硬打直撞那是张飞、李逵等二流将领的战法。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言:“意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欲弱之,必先强之。”那意思是说你要想灭掉一种现象或事物,最好的办法不是正面进攻,而是帮助它自我膨胀到极点,然后依“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令其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6.
清民滚单     
刘宇 《收藏》2008,(1):154-155
滚单是清代催征田赋所用的一种通知单。据史料记载,滚单法住顺治八年曾公布实施,康熙三十九年用力推行,至民国中期废除。清代定赋税之制,复用明万历“一条鞭法”,即“以府、州、县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额,总征而均支之”。清廷虽立何赋税法规,然官吏往往私行科派,  相似文献   

17.
张东宝 《武当》2009,(4):46-47
一般来说,僧界均讲修性,但讲究性命双修者也不乏其人,况且汉地僧人不少具有厚实的儒道文化之底蕴。中国化的禅宗就融合了儒家之中和,道家之虚静,佛家之空灵,尤其是儒道两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儒道的“坐忘”、“存思”,与禅宗的禅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禅宗文化。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历代高僧,在修禅的基础上,均大胆汲取了儒道两家之内修精华(禅宗二祖慧可的父母是虔诚的道教徒,慧可幼时即信道教,爱好“老庄”)。可以这么说,中国禅宗的创立,儒道两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游玄德  黄建军 《武当》2009,(8):46-47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是老子在经中提出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质的虚无。老子之言无而非无,犹佛家之言空而不空。无之为用,在于由无生有,“无”为万物之始,首先它是“道”的先天之体。其次它还是道生运衍化后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与“有”互依互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无”有了“有”,之后,“有”继生“有”,有有相生,曰为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19.
侯转运 《武当》2008,(9):18-19
一、“两种功夫”解 观世界之功夫,古往今来,无非有两种功夫。一是以力量硬打,打倒对方,如少林拳、拳击、散打、跆拳道、截拳道、空手道等等;还有一种功夫即太极拳,刚好相反,专一化解对方力量为主。太极拳不讲级别、量级、体重、力量,也不管对方是什么打法,任凭对方随意拳打脚踢,只要对方力量上我的身,瞬间进行化解,将任何方向的任何力量在瞬间全部化解,使之无影无踪,或使之反弹出去,并让对方飞跌出去。而且,对方的力量越大,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大,对方摔跌的越远,越狠,受伤越重。此即所谓“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相似文献   

20.
在殷商青铜器铭文中有许多图形文字,其中屡屡出现一种徽记如图(笔者简称人龟徽记,此徽记分别见于“父戌方鼎”及“甲寅父癸角。”)。郭沫若先生对此指出;“人形下一物分明?黾之象。”即一个人与一个大乌龟。郭先生认为:“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