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从近代报纸诞生到互联网的出现,“第一媒体”和“第四媒体”的年龄相差几百年.跨越这几百年的距离,报纸和网络现在作为活跃的媒介形态同时为广大受众提供着新闻信息.这两者间的关系,经历了各自发展时期、对抗时期、竞争与合作并存时期、报网互动时期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报纸、网络和其他媒介形态走向融合的时期.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报纸和网络间关系的演进过程为线索,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着力探讨报网互动的出现原因和互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韩冰 《新闻传播》2012,(2):160-161
产业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类报纸"(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据中国产业报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有120多家产业报,其中近百家由中央机关和各部委主管主办,20多家为地方厅局创办,产业报在我国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几年,随着报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加上都市报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产业报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产业报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站稳脚跟,谋求生存与发展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产业报历史沿革、自身缺点等方面的分析,对产业报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晓 《新闻采编》2000,(1):14-16
1999年是南京报业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南京读者最引以为自豪和得意的一年。因为在这个年份里,南京爆发了一场中国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价格大战。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南京的一些报纸竟卖到了一角钱一份,少数报纸还免费供读者阅读。难怪一些业内人士惊呼:当年英国的“便士报”又出现了。但他们又不愿将这种报纸称为“便士报”,而是美其名曰“廉价报”。笔者历时一月有余,每日必购南京市售的所有报纸悉心研究,并在采访各方人士后。方对南京此次爆发报业大战的原因、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全面了解。 南京报业市场的当前现状 目前,在南京报摊零售市场,人们通常可以见到  相似文献   

4.
建设报业集团的理论,正逐渐成为我国报界必须面对的问题,建设报业集团的实践,事实上已经成为许多报社正在进行的跨世纪工程。什么是报业集团什么是报业集团的讨论现在越来越多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报业集团是一报为主,包括多个系列报刊组成的报系。另一种认为,报业集团是以报纸为龙头,包括多种媒体或非媒体企业的多元化产业联合体。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依  相似文献   

5.
报纸,这是尽人皆知的传媒,但“报业”一词还是近年来国人常提及的泊来语。报业指什么?是报纸事业、报纸行业,更是报纸产业。《阜新广播电视报》这张阜新报界的“小老弟”十年来靠自收自支滚雪球式地发展.主要是基于整个市场运作的体系及对于报业经营的正确理解。并把这种理论运作做到实处。我认为。我们这张行业报纸的生命应该这样界定:“读者为本。信息为源,市场为桥”。  相似文献   

6.
栗蕲春 《军事记者》2010,(11):24-25
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新时代,众多报纸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积极探索报网联姻的模式,努力打造报网融合的发展品牌。媒体数字化的生存趋势,也将军区军兵种报纸这个特殊的报业群体推向历史性变革的前沿阵地上。如何打破传统纸质媒体的观念惯性和办报模式,实现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报网互动的六大操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网互动,与其说是报业老总对传统报纸的失落和无奈,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自信和自主创新精神的激情涌现。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将重塑报纸出版业的产业形态,这是报业充分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供应商的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报网互动只是这个战略的起始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今天,很多报人为自己出版的报纸的前景担忧,业内悲观气氛浓厚。作为传统媒体,纸媒的未来就一定乏善可陈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现阶段报网互动已经走向纵深,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践中也孕育出了报网互动的新课题。报纸和新媒体有较长的共存期报纸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人们心中最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网络的蓬勃发展对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央视市场研究中心(CTR)的一组数据表明传统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多元媒体和谐共生的时代,报纸、电视、杂志、网络及手机报齐头并进,通过媒体发展的现状来透视未来报业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日益优化的报业结构促使报业集团必须向多媒体集团发展。仅就《农村报》来说,近两年,已从单一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以《农村报》为龙头,一报(《农村报》)、一刊(《新农村》杂志)、一网(乡村网)、一手机报(《农民百事通》)的新型现代农业传媒体系。为此,生产新闻的集中度必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源复合性使用、节约采编成本,也是必然趋势。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尽可能高的效率与价值,创造出最大效益的新闻采编成果,是摆在所有新闻人面前的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07,(4):4-4
从《中国贸易报》创办的第一家报纸网站开始,中国报业的数字化之路起步并不算晚,但是中国报业的数字化之路一路走来是波澜不惊而又了无成绩,与同期出现的商业化网站相比,报纸网站更多的时候是点缀而不是报纸实实在在的“左膀右臂”。  相似文献   

11.
“入世”犹如一匹快马,将中国报业从争夺一城一地的春秋时代拉向了大规模兼并的战国时代。集团化成为当前中国报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政策门槛,报业集团等“规定动作”纷纷完成,产业扩张“自选动作”成为近两年来最令业界同行瞩目的精彩看点。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南方日报集团、成都日报集团和《华商报》等,而这又恰恰与这几家媒体充满活力的机制相吻合,正所谓探险家的勇气、商人的嗅觉。从目前几家媒体南征北战产业扩张的现状来看,似乎都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三:地方排斥。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华商晨报》在沈阳被迫办了两年多周三报,而《新文化报》在长春又不顺当。《华商报》在东北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把辛酸泪,好在终开颜。政策风险。生产商和经销商分离的合作政策原则,使报业合作的投资方从一开始就处于“请客吃饭”的被动地位,高政策风险带来的是高资金风险。昆明,南昌,天津……在资本市场游刃有余的《成都商》报在产业扩张上也曾经四面出击,但最终落了个四面楚歌,而这些失败案例中合作关系破裂的原因很多。规模消耗。报纸的发展重点从新闻报道、广告发行,转向品牌树立。报纸的竞争已经从“内容为王”、“经营为王”转向“规模为王”。很多情况下,报纸是在比拼 “底蕴”。《...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报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对传统报业来说既是危机,也是发展机遇。报业数字化乃至媒体融合不仅是为了与新媒体竞争,更是为了未来的长足发展。本文对传统报业如何真正实现数字化,如何避免千网一面、形成自身特色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14.
陈国权 《青年记者》2012,(10):17-18
很多人认为iPad能成为未来报纸的救星.默多克也称,iPad将拯救报纸出版业.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网络刚刚繁荣时,也有很多人提出“网络会成为报业未来的救星”,并探讨网络怎么来救报纸.但我认为,iPad对于报业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巨大.它承担不起拯救报业的重任,甚至有成为报业另一个掘墓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优势互补,报业与新媒体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有人说,到2044年,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此预言在国内外媒体界流传甚广,而去年报业经营遭遇困难,似乎又给这种“报纸消亡论”提供了实证,对报业同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媒体,加快报纸消亡的速度。我认为,“报纸44年内消亡”的预言不符合世界媒体发展的历史走向,更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报纸在中国虽不可能长盛不衰,但也绝不会谁说消亡就消亡的。报业与新媒体之间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对于今年…  相似文献   

16.
王斌 《军事记者》2010,(11):20-21
当下,“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已成为平面媒体谋划发展的高频词。但由于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军队报纸尤其是军区军兵种报纸,对这个报业发展大趋势的关注度还不十分高,或者说还只是作为业务发展方向的理论问题在研究探讨,不少人甚至认为这一新挑战距我们还有相当远的距离。那么,这一挑战的凶猛程度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7.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介质,也许未来有一天不再成为主要的信息表达介质.然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五国,以及快速发展中的第三世界来讲,我们不能断言报纸命运已将终结. 国内,继都市报创造辉煌之后,专业财经类报纸异军突起,中等城市报业竟争开始升温,地铁报、社区报等免费报纸开始引领风骚. 报业的生存与发展仍在曲折中继续.报纸这个已有的媒体平台,还有很多尚待我们挖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萍  王百恒 《新闻前哨》2005,(12):48-48
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是传统报业朝着面向未来的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中国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行业类报纸,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顺应发展潮流。 2005年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发布的《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指出,行业产业报可能成为今后发展空间最大的报纸。根据目前行业报的现状,突出的问题是怎样面向市场,开发行业资源,让这个“最大的发展空间”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9.
王蓉  宁函夏 《新闻世界》2014,(8):190-191
在互联网时代,报业要继续生存下去,最现实的途径是实现报网互动和报网融合。本文通过对合肥晚报"微博选(报纸)头条"举措及执行过程的分析,探索报网互动给读者和报业带来的效益,为今后报纸行业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媒体,这两年经历了极不平凡的考验:同质媒体竞争白热化、新媒体不断“攻城掠地”,还有广告的分流、新闻纸的涨价……传媒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报业应如何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与挑战,如何创新报业的竞争管理,数字化将如何发展,我们的答案是“对报纸实施战略转型”。荆州日报社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来,向着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做富报业的发展方向做了几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