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性”(或日“国民性”)是什么?一个民族能否被概括出若干“性”来?如果能的话,这样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而非本质主义的?如果存在“民族性”的话,造成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1亩地能产5000万公斤以上西红柿吗?”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质疑、纠错,编辑人员的答复是:错了,多了一个“万”字。但没有及时在报纸上予以更正,过了几天,又有读者打来电话:“这样的西红柿种子哪里能买?”显然读者对这家报纸保持“沉默”、对出现的差错不予及时纠正表示了不满。  相似文献   

3.
签约这天,罗琦有点紧张,为了放松,她小心地问老板:“我可以来点酒吗?” “可以”,老板姜树,“树音乐”创办人,20年前他是罗琦的歌迷:“红洒、白酒什么都有,你要什么?”“红洒吧”。酒上来,罗琦一杯一杯一直喝到醉。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激发了许多人“猜谜”的乐趣:到底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我”?这使我想起古代希腊的哲人所说的话:我寻找过我是谁。大致30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广州崛起。许许多多的人背负着新生活的梦想去“下海”、“追梦”。  相似文献   

5.
白京 《青年记者》2006,(4):26-27
不少新闻工作在抢新闻、报新闻时存在做“无用功”现象。新闻工作在工作中应该围绕什么转?新闻工作工作的重心和“主旋律”是什么?是每个忙碌着的新闻工作应该弄清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民在“自杀”、“就业”、“增长”、“代表”等词前加上“被”字:“被自杀”、“被增长”、“被代表”、“被自愿”、“被就业”……这样一个“被时代”究竟意指什么?它的背后隐匿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樊水科 《新闻爱好者》2011,(11):102-103
一 何谓人文精神?这个杂混了中西古今多种内涵流变而来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但其基本内核是稳定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勇气。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超越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9.
上海一家新闻周刊近日发表一篇新闻人物专访记,谈起这位主人 公学历时,作者写道:“一九九八年毕业于北京预言学院”,读到此处,不禁一身冷汗,是差错?还是真有此学院,而本人孤陋寡闻? 北京有座“预言学院”?境外的“星相学院”时有传闻;邪教组织头目,大都以“预言”盅惑人心。这“预言学院”学的是什么?笔者猜想,“预言学院”应该是语言学院之误吧! 把纺织大学、音乐学院说成纺娘大学、音响学院,从差错角度上或许还溜得过去,但“预言学院”仅仅用“文字差错”就可以向读者交代了吗?毕业于“北京预言学院”?@江雁  相似文献   

10.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闻快车”,我一直在想:这档节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7,(9X):7-7
“成功学”图书畅销暴露时代病;“走出去”,究竟该怎么“走”?“90后”作家需要包容和鞭策;10年译20余本哲学名著“翻译狂人”被指糟蹋名著;版权输出太被动?中国文学出国门急需优秀经纪人;恐怖小说迅猛发展专家称不可沉迷。  相似文献   

13.
陈伟  罗慧 《新闻前哨》2008,(3):54-5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越办越多,报纸越来越厚。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媒体的“含金量”并没有增加,“泡沫”反而多起来了。什么是“新闻泡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些问题有利于新闻界找到消解泡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何村 《新闻界》2006,(2):60-61
如今,“炒作”和“恶意炒作”这样的词汇频繁地见诸报端。作为新闻记者,也经常地被指责为“炒作者”和“恶意炒作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炒作?什么是恶意炒作?炒作和正常的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这是让新闻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应该向广大读者讲清楚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什么问题成了热点,就是一片“新闻炒作”的指责声,然后就是对记者的种种批判。似乎是所有的责任,都要由记者来负。记者这个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仿佛成为了矛盾和舆论热点的制造者。面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记者报道不对,不报道也不对,有时,记者真是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性感广告?目前现有的资料还没有对它作出严格的定义,我认为有“性”元素或“性”暗示存在的广告都可归为“性感广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修志问答     
《青年记者》2007,(14):180-180
什么叫”横不缺项”?;什么叫“纵不断线”?  相似文献   

17.
张永飞 《新闻窗》2009,(1):120-121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许多烹饪发烧友,在博客或其他“自媒体”上展示自己的做菜经历,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定位:“三贴近” 报纸定位,是指确定其目标读群范畴,以及为了让目标读群获得满意服务而确立的办报宗旨与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说一张报纸是办给哪些人看的,这些人需要了解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想做什么?报纸能为他们贡献什么。  相似文献   

20.
郭强 《青年记者》2009,(14):13-14
红极一时的贺岁片《非诚勿扰》成了“《非常勿扰》”;“扑面而来”变成“铺面而来”;股市里的“庄家”被写成“庄稼”……这些恐怕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却白纸黑字地出现在报纸上,怎能不令人汗颜?面对这些莫明其妙的差错,新闻从业人员备感尴尬,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记者编辑的学历越来越高,所犯的错误却越来越低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