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流年 《生活教育》2012,(19):28-29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想让孩子听话是多困难的一件事。孩子们经常把父母说的话当耳旁风,或者干脆不听。这自然会让父母很生气,于是这种情形常常很快升级,成为亲子间的冲突。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我个人就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去问了一些6到13岁之间的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愿听父母的,他们的回答很诚实。1.以前已经说过同样的话了孩子们喜欢抱怨的就是成年人总是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话。因此父母一开口,孩子们就知道他们要说啥了,这可是件令人厌倦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们能预计到大人们将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2.
从有些父母的角度来看,不让孩子做事情,是呵护孩子的一种表现。他们会对孩子说“:不行,你别做了。”父母说这些话的意思可能有:你还小,还不到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用做;你做不好这件事,别捣乱了,等等。可是他们没想到,孩子经常听到“不行,你别做了”之类的话会渐渐变得胆小懦弱,因为“不行,你别做了”这种反向的负信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消减了一分自信,就增添了一分自卑;剥夺了一分自然,就强加了一分呆滞。当自信、自然和自尊都被吞噬之后,生命的灵性之根也就折断了。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常会让孩子写一写:《假如我是老师》、《我的老师》等这类的作文,每每读这些文章时,就会感受颇深,尤其看到孩子们努力赞美自己时,在得意之时就会有几分内疚感:我有孩子说的那么好吗?一份自责感就会油然而生,实际上我肯定没孩子们说的那么好,许多时候对孩子做的事,都是出于我需要而非出于孩子们的需要。因此,笔者时常告诫自己要努力做个好老师。  相似文献   

4.
请别不开心     
董老师是一名小学老师,退休三年了,离开学生,她常常感到日子无聊,很想再为孩子们做些事情。还好,董老师有一批学生虽然毕业十几年了,仍然记得她,也只有他们会在董老师生日时来探望她。今天,是董老师的生日。她一大早就收拾好房间,等着学生们上门,这时,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稚嫩的孩子的声音:“你……好……”声音很胆怯。董老师听到小孩子的声音,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她用老师特有的柔和的声音说:“小朋友,你好呀!你叫什么名字?”那边的孩子轻声说:“我叫小鹏,我,我想找妈妈。”“你妈妈不在这里,有什么事情能先跟……”董老师…  相似文献   

5.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6.
孩子们习惯在家长接送的空隙间、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 ,发出难以制止的嘈杂声。我也曾想过许多的法子给予制止 ,诸如 :讲道理、大声喊叫等 ,可都不奏效。孩子们的家长在接孩子时听到这乱糟糟的声音 ,也都说 :“当老师真不容易 ,这声音真够你们受的。”偶然一天 ,离园时 ,孩子们又像平日一样在高声地喧哗着 ,嘈杂声中 ,我大声地讲些事情 ,可什么也听不清。我灵机一动打开录音机想用录音机放音乐将这噪音压下去。意想不到的是 :音乐一响起 ,孩子们马上结束了他们的喧哗 ,安静地听着优美的音乐 ,有几个孩子还随着音乐节拍跳起来。这次意外收获 ,…  相似文献   

7.
今天学生们来上课时感到有点奇怪:上音乐课不用带书本,而且教室的桌子也排成小组合作式。坐下以后,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小声的议论,在他们一番左顾右盼之后,我开始了上课。先在电子琴不同的音区演奏了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两只老虎!”“我老早就会唱这首歌了!”于是我提问了:“老师弹的这两遍有什么不一样?”“我听到声音越来越响了!”“不对,我觉得声音是越来越轻了!”  相似文献   

8.
<正>趁着周末的空余时间,我为自己准备了一本书籍。于是我的包包里总藏着那本由程琳写的《别太好意思,也别太不好意思》的书。让我读后颇有一些小感想。这本书帮助我摆脱太"好意思"的依赖和脆弱,而且克服我太"不好意思"的顾虑,我才能真正地学会坚强,才会真正成长起来。打从读幼儿园起,父母、老师们就教育、教导我要学会忍让,要学会遇到事情不与别人争执。进入社会已经很多年的我,越来越发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校长,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和孩子们的到来。看着老师、孩子披着朝阳走进校园,带着笑意跟我问好,会让我觉得教育岗位是那么美好!又是一年开学,我早早地来到了校门口。孩子们已经陆续进来,带着新学期的兴奋和期待,和家长挥手告别。就在这时,我看到了街对面的画面:爸爸拉着孩子的手,可是孩子却一个劲儿地往后退。看样子不想来上学。我再仔细一看——这不是小丁吗?小丁的成长经历比较特殊。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  相似文献   

10.
掌声响起     
又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校园中,生机勃勃,万紫千红;教室里,书声琅琅,兴味盎然……和往常一样,我来到教室带领学生早读,发现不少同学在看刚发的《国学启蒙经典》这本书,就顺手看了看,发现里面的内容对孩子很有教益。等到学生到齐,我们便开始了《国学启蒙经典》的第一课。在领悟意思、掌握节奏之后,孩子们便开始背诵起来,个个劲头十足。我被感染了,也大声背了起来。有几个学生好奇地看着我,好像在说“:怎么老师也背?”在他们眼里,老师学识渊博。几遍之后,我已熟记在心。过了一会儿,我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问谁已背会,一大片小手高高地举起。我…  相似文献   

11.
期末考试的作文题叫《给老师的一封信》,很多孩子把信写给了我,作文中都提到了对我的喜爱。的确,这个班的孩子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从性格品质到学习习惯,我都十分用心地加以引导。而孩子们似乎也能感  相似文献   

12.
“别关门!”     
为了保证孩子在园的安全,我们随手关门成了习惯。一次户外活动,我刚刚把两扇小栅栏门搭上,兰青就带着哭腔喊:“老师,别关门!”随后,他跑到门前,用小手推开门,站在门边哭了起来……再看那些正活动的孩子,都停了下来,有几个竟也红了眼圈要哭。“好,不关!老师不关门!”我一边安慰着孩子们,一边把门重新打开。 为什么孩子怕关门?我边和兰青玩,边和他聊天:“干吗不让老师关门?”“妈妈!”兰青用小手指着门说。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小小孩眼里,门关了,妈妈进不来,就不能接他回家了。 以后,再到户外活动,我不再先去关门,而只是特别留意孩子的活动范围。当他们玩得很投入时,再悄悄  相似文献   

13.
那天,在二年级听了一节数学课,老师叫孩子们自编关于3的乘法口诀。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到“一个三毛3根毛”;立刻便有孩子接下去,“二个三毛6根毛”,……一直编到了九个三毛27根毛。孩子们的声音是那样清脆稚嫩,这句口诀是那么有意思,听课的老师们几乎都要忍...  相似文献   

14.
轻松做老师     
“我都快累死了,”早晨,气喘吁吁的母亲们常对我说这句话。“从睁开眼睛到现在,我和他爸爸就没闲着,哄他起床,给他穿衣服,洗脸,看着他吃饭,好不容易出了家门。哎!每天早晨都像打仗似的。这不,家里还是一窝乱,被没叠,碗没洗,只好中午再收拾了!”看着满头大汗一脸无奈的母亲们,我一点也不同情她们。有些事情孩子们自己能做,并且还会做得很好,为什么父母却偏偏要替她(他)做呢?一个孩子都累成这样,如何去面对一群孩子呢?我要做一个轻松的老师,快乐的老师,因而我这样要求孩子们: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周日学校的野餐会上切开西瓜,孩子们吃完粉红的西瓜片,用绿色的瓜皮做出咧嘴大笑的表情,滑稽的样子让我忍不住发出阵阵大笑。旁边的一个女人问我:"你看起来那么开心,发生了那么多事之后,你怎么还能这样?"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问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知道我的3个孩子都死于库  相似文献   

16.
在看过情绪紧张的《玩具总动员3》之后——许多小孩子们都害怕看到结局还有些就会问“爸爸这是大屠杀吗?”——父母和孩子可能在寻找一部低成本、好感情节温良的动画,不会根植下挥之不去的精神创伤。《卑鄙的我》就是这样一部动画片。  相似文献   

17.
这学期我接了一个大班,两三个星期后,我对班上孩子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其中男孩奇奇引起了我的关注。经常有孩子报告:“老师,我的巧克力少了两块”“我书包里的机器人不见了”……而最后一句话总是“肯定是奇奇拿的!”我觉得奇怪:“你们怎么知道的?”孩子们说:“他经常干这种事情,以前老师经常批评他。”面对孩子们对奇奇的种种猜测,我反复强调:“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事情不能乱说,我们应该相信奇奇不是这种孩子。”看得出,奇奇很感激我。因此我带班的时候,他总是特别乖巧,比如自由活动时他常常主动帮我收拾东西,或者大声地表示要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02,(Z3)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在生活中,你们看问题可千万不能这样啊!”然后,老师又拿出一张中心画有白点的黑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这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大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好极了,孩子们!盯住生活中那些美丽的白点,并把它们深深地刻在心扉上,成为推着你前进的动力,那么,你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9.
轻声教育     
幼儿园每个班总有几十名幼儿,有时一走到教室里,总会听到他们“哇哇”大声叫喊或讲话,一个盖过一个,教室里就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怎样改变这一状态呢?我们先从老师自己轻声讲话开始。平时,怕孩子听不见,我们总是大声与幼儿交谈。看来这会导致恶性循环,孩子们吵,老师大声叫,孩子的声音再盖过老师……太可怕了!有可能你一声吼孩子会安静,但不一会儿你看,又是老样子。因此治病先治本,不能光靠一时高压,而是要从习惯培养开始做,我们要与孩子一起努力共同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养成好的性格。首先,是老师讲话要艺术:1.老师眼睛注视着孩子,轻声…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笔者到城区一所小学连续听了三节语文课。其中两堂课的开头是这样的:片断一:小学四年级口语交际《安慰与感谢》师生相互敬礼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新老师,你们的心情怎样?"很快孩子们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一位高高举起小手的孩子回答,这孩子大声说:"我的心情有点紧张。"(其他孩子还高高举起小手)老师顺势问道:"如果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