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2-2"半场区域紧逼防守,就是控制对方的进攻速度以便及时退回后场的防守队形。在运用中,要根据对方的进攻特点和队形,随时调整防守的重点和队形。  相似文献   

2.
篮球紧逼盯人防守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紧逼盯人防守的训练于洪喜TRAININGMETHODOFCLOSETOMARKDEFENCE¥YuHongxi1紧逼防守的几条原则1.人球兼顾,以人为主。2.时刻紧逼对方接球和传球队员。3.封堵对方向内线的传球。4.加强防守时的夹击与组合。2防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篮球比赛中区域紧逼防守中以多防少战术的教学训练步骤及方法,颇有新意,可供教学训练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原训练理论诸方面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可划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宜。1600m-2400m为适宜高度,1800m-2300m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训练安排的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相似文献   

5.
篮球技战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系统训练的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小学设法进行系统训练,大多数都是在短暂的训练后就参赛,那么在没有形成很好的技战术的情况下,如何取得好成绩呢?根据我的体会,只要根据本队技战术的情况、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在攻防方面采取一些易于掌握而又行之有效的简单攻防策略,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一、防守方面1)针对本队学生体力较差的特点,在对方获得球权时,全部队员立即退回后场,在各自的区域站位防守,以逸待劳,切忌全场紧逼防守。2)根据小学生在有人防守时会产生…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初中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中,根据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特点,试用了一种少年运动员较易掌握的区域紧逼方法。这种方法是:当对方在前场端线发界外球时,我们以1—2—1—1站位进行紧逼防守,球入后场时,我们则以2—1一2联防相对,伺机展开夹击。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少年运动员打区域紧逼已初见成效。任何防守战术都是以个人防守做基础的,对训练少年运动员尤其应重视这点。在进行区域紧逼训练前,我们采取了二点措施:一是做好思想工作,扭转少年运动员重攻轻守的思想,二是采取多种方法进  相似文献   

7.
一、区域紧逼夹击防守的好处: 现代篮球运动中,积极的攻击性的集体性的区域紧逼夹击防守已被广泛采用了。我认为,在青少年的基础训练中,特别是身材不高的球队的训练中,要特别重视防守训练。要让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区域紧逼夹击防守技术与战术配合。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紧逼夹击防守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自觉地贯彻在训练和比赛中。近几年来,篮球运动比赛朝着更加剧烈、对抗性更强的方向发展,比赛剧烈、对抗性强,突出地表现在防守的攻击性和集体性上。因此,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应大胆采用区域紧逼夹击防守,加大比赛强度。这种防守的好处,在于它对对方能施加较大的压力,给对方在进攻配合上造成更大的困难,延误其进攻时间,破坏、影响其进攻配合,迫使对方思想紧张和在进攻战术上的大量失误、违例。而对我方则是增加进攻次数和创造更多更有利的快攻机会。  相似文献   

8.
一、全场区域紧逼机动防守的指导思想在一场高水平的篮球比赛里,从进攻转入防守时,将有一半是从投中之后开始的。进攻端线发球时要受到五秒规则以及球从后场进入前场的十秒规则的限制,这是“攻势”防守的极好时机。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是实行高速度的激烈对抗的有效方法,它必然会增加进攻实现技战术的难度,破坏准确性,出现失误和投篮命中率降低,因此加强投中之后的全场紧逼防守,不仅有战术意义而且有战略意义。区域紧逼问世时,由于突然使用,打乱了进攻的部署和稳定性,迫使进攻按照防守意图进攻而取得了绝大的成功。此后,由于进攻的发展,教练员们加强了对区域紧逼的攻防训练,在理论上,意识上,技战术上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训练  相似文献   

9.
世界篮球运动发展很快,随着运动员的速度、高度、全面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是进攻与防守,对抗程度都大为加强,积极的攻击性的紧逼防守与破紧逼防守打法已为国际强队所广泛采用。这种打法中的人盯人紧逼防守,过去我国队曾较成功地采用过,但没有很好总结和继续发展,也没有写出较系统的教学训练材料。在篮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新情况下,大家对这种打法(特别是区域紧逼)感到生疏和不适应。近年,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了篮球教材编写组,根据我国篮球运动的特点,整理编写了篮球训练参考材料。为了训练工作的急切需要,我们选了紧逼防守与进攻紧逼防守的有关部分先发表,一方面供大家参考,另方面希望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搞出我们自己的较系统的篮球教学训练材料。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中长跑训练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课余训练的特点:时间短(4年),每周4-6次,每次1.5-2小时。营养差(无运动灶)。负担重,学习训练双肩挑。为此要抓住训练的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一、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一)最高乳酸训练发展最高乳酸生成的训练目的是提高肌糖元无氧代谢供能能力。激烈运动中产生的肌乳酸与血乳酸达到平衡的最短时间为3-8分钟。因此采用150-400米,17-60秒左右大强度全力跑,休息4—5分钟,重复3-5次,对高乳酸训练可收到显著效果。(二)乳酸耐受力训练乳酸耐受力的训练,要求在运动中血乳酸达到并保持在较高…  相似文献   

11.
梁祖强 《体育学刊》2004,11(3):111-113
以广东省大运会男篮丙组赛中采用紧逼防守和破紧逼防守的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队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队的相关比赛为例,探讨了紧逼防守的特征及效果,总结了破紧逼防守的赛前训练和实战经验。  相似文献   

12.
1.必须重视防守训练北京市体工队 何诗荪 请你谈谈当前世界篮球防守发展的趋向和特点? 全场区域紧逼防守和一般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有哪些区别? 2.论传接球在进攻中的重要位置国家体委训练局 刘和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近几年来,随着举重专项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举重运动员各种损伤率较高,对训练和比赛的响都很大,本文对几种常见、易发生的损伤原因进行综合浅析,旨在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预防损伤,进行科学系统训练。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广西体工队和广西体校举重队队员76人,年龄11-26岁,运动年限2-13年。其中男51人,女25人,男运动员中23人达到运动健将级标准,15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2.2 研究方法:2.2.1 采用问卷形式,发出问卷76份,收回76份,问卷内容包括发生损伤的时间、性质、部…  相似文献   

14.
2/3场区域紧逼防守战术是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战术的一种变形,它继承了全场区域紧逼防守的核心内容--中场夹击、积极抢断,是一种兼备攻击性、破坏性、谋略性,实战运用效果较好的篮球防守战术.将场地意识引用到2/3场区域紧逼防守战术中,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防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举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举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研究张本棠1)张洪木1)刘悦宏2)姜洪明2)沙峰2)⒇1前言运动员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之后,能否及时有效地恢复体力,将直接影响运动水平的提高。由于现代训练负荷的不断增加,运动员机体疲劳程度逐渐加深,单靠机体自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6.
区域紧逼防守是篮球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攻击型防守战术.本文结合高校女篮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区域紧逼防守的新战术,经多场比赛检验证明,这是一种适合于高校女篮的行之有效的防守战术.  相似文献   

17.
踢球入门     
防守战术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盯人紧逼防守(人盯人防守),即在规定的范围内盯人紧逼,不交换防守;区域紧逼防守(盯人和区域相结合),即现今流行的综合防守,紧逼和保护相结合,在个人的防区内紧逼,作交替看守。  相似文献   

18.
全场区域紧逼是我们防守方法之一,我们是否采用全场区域紧逼战术,要根据我们侦察对手的两个因素来决定。第一个因素是对手对全场区域紧逼的适应能力如何。如果这个队控制球能力差,而且不善于传球,那么我们就采用紧逼。第二个因素是对手在突破紧逼后,习惯于抢攻投兰的,我们将采用紧逼。我们发现,如果对手“二对一”、“三对一”和“三对二”打得很出色,对这样的队打紧逼是很困难的。如果对手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不会利用  相似文献   

19.
超等长练习在青少年铅球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推铅球是一项爆发性很强的项目,教练在训练中,寻求最佳方法和手段,来提高铅球运动员的爆发力,而超等长练习是一项发展爆发力的有效手段。美国劳威尔大学赛·迪维拉尔等学者认为超等长练习的含义是“牵张-缩短的周期性练习”。近年来,在投掷项目中开始逐步得到重视。但是,对超等长练习的含义及作用却不十分清楚,从而影响其训练效果。 笔者针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特点,从上、下肢躯干设计了部分超等长练习手段,经过2个月的探析和教学实践,运动员爆发力有显著提高。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 绍兴市体育运动学…  相似文献   

20.
篮球运动防守战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篮球运动防守战术经历了半场人盯人、区域联防、全场紧逼人盯人、全场区域紧逼、综合多变防守的发展历程,篮球运动防守战术的发展,是攻守双方矛盾不断斗争的结果。传统的防守战术在现代篮球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防守战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促进着篮球运动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