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基础训练6中的第三题“……仿照后面的三个句子,各说一句打比方的话”此题共五个比喻句,其中第五句:“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笔者认为不是比喻句。众所周知,所谓“比喻”就是“说明或者形容某种事物,可以不直接描述这种事物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称鲁迅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由此可见,对杂文的文体认识,大家基本趋于一致,即杂文是一种兼具论说性和文学性的一种边缘文体。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首…  相似文献   

4.
数量减少能不能用倍数?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说.“数目增加可以用倍数或分数来表示;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用倍数。”(见《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第十五页)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说:“如果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千倍,另一个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数倍。”(见《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第一册第四十七页)两本教材的提法显然是矛盾的。学生听语文老师讲一套,  相似文献   

5.
对1984年10月由人教社出版的全国中师通用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第二册中的“修辞”部分,本人有几点疑问,提出来供研究。一、用比喻方法构成的词能说是用了比喻修辞格吗?课本224页上说:“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有时也可以用在一个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方面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现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和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 )课本存在着对同一史实表述不一致的现象 ,即使同一课本也存在前后不一的问题 ,给教与学都带来不少困难。下举数例。(1 )半坡氏族遗址距今时间 :初中课本是“约 5 0 0 0年”(第一册第 1 3页 ) ;高中课本却是“约五六千年”(第 4页 )。(2 )对于河姆渡氏族种植水稻的问题 :初中课本表述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第一册第 1 4页 ) ;高中课本则表述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第 5页 )。(3 )初…  相似文献   

7.
聂琪 《语文知识》2000,(5):58-59
一、疏漏之处①第一册语文课本(以下未写明的均为第一册)18页第五题第3小题中词语辨析有“磨”和“冲”、”渍”,但在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以下未说明的均为第一册教参)中漏掉此词辨析答案。②课本181页阅读题需要修改的加点词语有“可以用”,但教参参考答案里漏此项。③课本161页第三题要求“其中第二段如果改成文字说明,表达效果将会如何?”根据本题用意,应该是把“第一段”改成文字说明。教参136页上说:“第二段如去掉具体数字,人们对荔枝的大小、重量及不同品种的轻重比较就不甚清楚。”这个答案也是针对第一段而言的,但是教参仍沿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因其重在解释说明,所以给读者、尤其是中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学生不爱读,更不爱写。这从中考作文也可以看出来:虽然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放开了对文体的要求,但实际上写说明文的学生却寥寥无几。那么,如何让我们学生的说明文更吸引人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相似文献   

9.
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为“跤”字该不该用发生了争论。原因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自读课本(1993)在“跌交”、“跌了许多交”(第50页)中用“交”,而六年制小学语文(实验本1993)第四册“摔了一跤”(第147页)、“摔跤”(第157页)中用“跤”;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跤”不作字头注释,只附在“交~2”后面的圆括号内。主张该用“跤”的老师认为,既然课本上两个字都用了,说明“交”和“跤”都是对的,都可以用。反对用“跤”的老师则认为,课本也可能有错误,不能盲从;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花市》一课后面介绍的一则“小知识”《重叠》中说:“形容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以后表示强调或程度的加深,含有‘很’或‘非常’的意思。”(见课本232页)我以为此说不够全面确切。  相似文献   

11.
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光靠每周的几节语文课,凭那几册薄薄的课本,行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也需要有一个“广阔背景”。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广阔背景”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课本以外的阅读学生大量地进行课本以外的阅读,不仅可以使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扩大知识面。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识事物的水平都会逐渐提高,这对学好语文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应属什么文体? ……《爱莲说》应属什么文体呢?自选入教材后,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把此文释为论说文。(见甘肃教育学院《教学参考资料》第一编《初中部分》)在解题中认为,“说”是论说文的一种,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含混的,究竟此文在说明事物呢?还是在论述道理呢?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相当强的文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该文体的教学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辨体——阅读教学的前提 “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文章体裁。凡是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性质、形状、构适、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解说的文章都可以叫做说明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简而言之具有三性:一是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说得明日准确,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二是客观性。说明文…  相似文献   

14.
“解说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十课《从宜宾到重庆》的“预习提示”中指出 :“解说词是一种实用性说明 ,多用于口头表达。”“解说词运用广泛 ,产品展销、文物陈列、图书展览、摄影图片、标本说明、园林介绍、影剧解说、新闻人物介绍等都要用到解说词。”那么 ,解说词真的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说明”方式或文体吗 ?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首先 ,从解说词的概念来说 ,本身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解说词是指前文所述的适用面很广的解说词。诸如运用在“产品展销、文物陈列、图书展览、摄影图片、标本说明、…  相似文献   

15.
说明文思想教育之“三要”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锦山中学韩树培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文体。它一般用简洁、平实的语言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等。这类文章在整个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9个单元45篇课文。大多数教师在教这类课文时只注重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课本第88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该书没有进一步说明。在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本的第256页,编者把楞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四个训练重点:注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重点,体现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记叙,既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又是作文训练的重点。”第八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在第七册和第八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事物”这个重点,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一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将我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汇报如下。 我是从三方面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一是课文中学什么就指导学生写什么,及时巩固,  相似文献   

18.
说明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说”即对某事物的性质、特点、内容、成因、功用等加以解说;“明”即在解说时要有条理、清楚、完整的交代。“说”是手段,“明”是要达到的目的。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作为教材,要注意保持前后一致,体例统一。但现行的《语文》课本尚有一些前后不一甚至相互抵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课本的质量,而且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某些不便。现从高中课本中择取数例,略陈管见。一、标点要一致《送东阳马生序》(第四册)和《五人墓碑记》(第二册)都出现“诗书”一词,含义完全相同,本指《诗经》和《书经》,课文中泛指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