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p 指数运用于人才评价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指数用于高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评价是有效的,但对低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进行评价存在缺陷,且数值易于雷同,不易区分。p指数在学者研究绩效评价方面具有同h指数相一致的维度,它不仅考虑学者的被引次数(C),而且考虑学者的研究质量指标——平均被引率(C/N)。以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科领域49位专家为例,对比分析专家的发文量(N)、被引次数(C)、平均被引率、专家h指标、g指数、p指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p指数优于现有的h指数、g指数,更具有评价的合理性,应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2.
P指数用于中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P指数在期刊绩效评价中体现了数量(被引次数C)与质量(平均被引率C/N)的平衡,应用P指数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以法学期刊和教育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P指数在不同学科期刊中与期刊载文量(N),被引次数(C),自被引率(SCR),5年影响因子(IF5)、期刊h指数、特征因子组合(EFS,AIS)等指标的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P指数简洁易计算,区分度好、支持动态变化排名、与多个关键评价指标相关性好,且在优秀学术期刊识别方面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CNKI数据库档案学、档案事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源,统计1992—2017年被引频次排名前99位学者的论文发文量、被引频次,计算目标数据的篇均被引、h指数和p指数,实证分析了p指数应用于档案学、档案事业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科技论文国际认同程度的测度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加权国际认同相对于MarekKosmulski提出的国际认同、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弥补h指数类指标对引用次数变化不敏感和对年青研究人员评价不公平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因为利益一致带来的相互引用给引文分析带来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科学交流方式和作者学术关系,应从引用和合作两个角度综合反映作者学术影响力。但目前研究有两点不足,一是作者被引次数、h指数未考虑到合著论文的作者数及每位作者的贡献程度;二是中心度指标均将作者合作网络视为无权重网络,而无法反映不同作者之间有不同的合作强度的实际情形。本文将署名次序(反映作者在合著论文中不同的贡献度)、合著频次(表征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两个因素引入作者引用指标和合作指标,提出“调和h指数+调和R指数”、“h度+R度”分别测度更加真实客观的引用影响力和合作影响力。实证研究表明,作者传统引用影响力、调和引用影响力、合作影响力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并不高,合作影响力能够反映出区别于引用影响力的另一种角度的影响力,从而建立二维测度框架,从引用和合作两个角度遴选领域高影响力学者,可为相关机构的人才评价和引进提供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6.
杨杰  孔嘉  张艺炜  王昊  邓三鸿 《情报学报》2023,(12):1412-1423
针对当前学者评价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从颠覆性影响力的视角出发,基于引文网络的深层互引信息,将被引文献划分为颠覆性被引文献和巩固性被引文献,构建了学者影响力的二元测度框架,凝练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特征,即“颠覆型学者”和“巩固型学者”,并提出颠覆性被引量和颠覆性h指数等指标用于学者影响力测度。实证研究基于AP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数据集的463348篇论文、9370286条引证链接、234086位消歧后作者以及诺贝尔奖(Nobel Prize)、沃尔夫奖(Wolf Prize)、狄拉克奖(Dirac Medal) 3种重要奖项得主数据,综合肯德尔秩相关性、识别比率、平均排名等方法进行指标一致性和收敛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颠覆性被引量和颠覆性h指数与传统指标高度一致,并且在收敛有效性上全面优于基准测度指标。颠覆性影响力能够反映学者的创新水平和潜力,二元测度框架可以对学者影响力进行准确划分,对未来创新科学家的早期识别、学者绩效与奖励制度的改革、基金项目的评审与评价、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h指数和g指数评价实证研究——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对h指数和g指数的概念与特点作简要介绍,随后通过CSSCI 2001-2005年间的引文数据,统计分析了图书情报学领域影响力较大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在5年内的被引用情况,分别计算出其h指数和g指数并加以分析探讨,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h指数、g指数和被引总次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为从整体上评价科研人员研究成果水平,借鉴期刊评价的首次被引速度指数构建科研人员首次被引速度指数,期望能克服借鉴算法中区分灵敏度小、排除h指数后文献价值和不能反映文献被引速度分布情况等缺陷。[方法/过程]在分析期刊评价首次被引速度指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数据限制,采用能够体现科研人员成果文献被引速度分布的加权平均数替代h指数,并考虑未被引文献对首次被引速度的影响,构建科研人员首次被引速度指数的改进算法。以我国图书情报与文献学领域12名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以新计算方法所得的科研人员首次被引速度指数相较于直接引用期刊评价的首次被引速度指数不仅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而且在精确性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9.
对h指数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和科技评价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但是单纯的数学研究方法可能因更多关注数量方面(包括被引次数与被引论文数)的直接比较,而忽视其内在价值的变化。文章引入价值理论对h指数解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流行的h型指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王琳  魏杰 《报刊之友》2012,(8):104-105
期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多种,为首的前两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往往格外受到重视。由于影响因子存在一定的不足,2005年乔治.赫希(J.E.Hirsch)提出h指数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CSSCI的文科学者H指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CSSCI中选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6个文科学科学者2002-2006年的数据,计算出学者的被引次数C、被引篇数P、篇均被引次数CPP和h指数。分析表明被引次数C与h指数的相关性最大,计算表明对文学和历史学而言Gl nzel-Schubert公式的估计值更接近实际h指数,而其余学科的h指数大多数数据落在Hirsch公式和Egghe-Rousseau公式估计值之间。在所研究的6个文科领域中,Hirsch公式估计值与实际h指数的Pearson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理科学者H指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SI中科学家的Citations排序和CPP排序取交集选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5个理科学科代表性学者,基于Web of Science(WoS)查出这些学者的累积被引篇数P、被引次数C、篇均被引次数CPP和h指数。分析表明被引篇数P和被引次数C与h指数都有一定相关性;计算表明所有理科学者的h指数落在Hirsch公式和Egghe-Rousseau公式估计值之间,Egghe-Rousseau公式估计值、Hirsch公式估计值和真实h指数之间存在Pearson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介绍了h指数的概念争定义,并分析了h指数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h指数的改进方法:计算h核内论文的累积被引次数.这种方法继承了h指数简洁性和易用性的特点,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h指数不关心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低被引论文以及最高被引论文的缺陷,最后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科技论文国际认同程度的测度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加权国际认同相对于Marek Kosmulski提出的国际认同、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弥补h指数类指标对引用次数变化不敏感和对年青研究人员评价不公平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因为利益一致带来的相互引用给引文分析带来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73位从事临床科研的博士生导师为样本,分析不同学术年龄组在各学术影响力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并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辅助优选指标。得到的优选指标包括发文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A指数、g指数和累计影响因子,其中与“平均量”相关的篇均被引次数、A指数更适合于评价中国高水平学者的学术表现;而m熵指数不太适合于评价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注意学术年龄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的师范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师范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引文分析工具,应用h指数、论文总数、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论文被引率等计量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在测定单项指标的基础上计算综合指数,反映师范高校图书馆的综合评价结果和整体影响力,并对综合指数及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h指数自2005年被Jorge E. Hirsch提出后,因其具有计算简单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在h指数的基础上,对h指数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多种衍生指数。为深入了解这些同源性衍生指数间的关系,评估它们在不同层次人才评价中的应用效果,选择15种主要类h指数,以2008-2011年SCIE收录的农业科学领域114 64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15种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数据情况下A指数和m指数与作者论文质量密切相关;g指数、hw指数和R指数能更好地评价高产高被引作者;hw指数和χ指数在评价高产低被引作者时效果较好;π指数、χ指数、m指数、A指数、hw指数、e指数对低产高被引作者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齐燕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4):114-122
[目的/意义]首次被引速度是反映文献及其作者或承载期刊的影响力的重要维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被引情况。尝试通过一些改进工作克服部分现有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如评价结果区分度过小甚至错误、应用受限,以及不适应出版周期缩短的现实趋势等。[方法/过程]基于文献引用详细信息考察从计时单元细化进行指标改进的可行性,对现有研究中的两类指标进行改进,提出评估首次被引速度的新指标:S类指数(包括SF、Sz指数)和FM指数。考虑到要达到一定的数据量特定学者的发文时间跨度通常相对较大进而数据特征更为丰富的特点,选择他人同主题研究中的我国图书情报与文献学领域10名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在CNKI引文数据库中获取324篇文献的首次施引文献,基于"被引-首引文献对"的年度或月度的时间差进行相应指标的计算。[结果/结论]从10位学者的新旧指数的评估结果看,相对于现有研究指标,新的FM指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区分度及精细度的提升;新的S类指数具有与h指数相近的评价效力,同时其计时数据的客观、稳定的特性使其具有比传统S指数相对更大的应用空间;而且原始数据的获取对数据库没有过多要求,仅需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和运算的编程工作,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h指数族”各项指数的相关性特点,对山东省内57所本科高校图书馆科研影响力进行综合实证研究,为图书馆工作者及相关机构进行馆际科研评价、交流和培训等提供决策依据。文章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用“h指数族”各项指数对评价机构在1996--201O年的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鲁东大学图书馆h指数族取值特性异常显著;烟台大学图书馆等h指数族排名位次靠前;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具备相当数量的潜在高被引论文,预期其科研影响力将会有显著提升。h指数族与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之间呈幂律关系,h指数族两两之间呈线性关系。图书馆h指数族取值随着图书馆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的增长存在“规模效益递减”现象;图书馆应该密切关注能提升其g指数的潜在高被引论文,从而实现提升h指数和s指数、不断提高科研影响力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自然对数原则,提出了一个用于评估研究人员论文的文献计量新指数,称为x指数。x指数充分考虑了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每篇文献的被引次数,以及平均被引次数。为了检验该指数的效果,本文从著名的WOS数据库中提取了68个作者3617条记录,单个作者的论文数在1~462之间,被引次数在4~11558之间,并运用这些记录与本文中提到的指数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x指数克服了现有指数的缺点,该指数受到研究人员的论文数,文献的总被引次数,平均被引次数,单篇文献的被引次数等因素综合影响,能反映研究人员论文的整体水平,最大的缺点在于无法显示作者的最高被引次数,其它指数也具有这个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