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位六年级学生拿着作文本问我:“严老师,这个“带”字不是错别字,您为什么要打叉呢?”我一看,原话是“她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不假思索地解释道;“戴红领巾应该是这个‘戴’。”他连忙翻开课本,指着刚学的《少年闰土》第一段的“项带银圈”一句说:“鲁迅先生也是写的这个‘带’。”我愕然了。是哇,既然“项带银圈”可以用这个“带”,那么,“胸前戴红领巾”又为什么不能写这个“带”呢?但我又想,“头戴一顶小毡帽”却又是这个“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  相似文献   

3.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4.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5.
“怕后生笑我”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样认真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么?”欧阳修说:‘哦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所以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话我啊!”“删”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动‘吠刀”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  相似文献   

6.
正字与反字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 “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 怎么能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我’字,”小和尚说, “但是写反了。”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还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 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 答。 “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  相似文献   

7.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9.
林志浩同志的《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见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论集》第一集)一文,在探索祥林嫂悲剧的深广意义时,提出:“在祥林嫂身上,只有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她是鲁迅心目中的‘无妻性’的典型。”这个结论是难于使人接受的。 所谓“无妻性”的命题,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24日写的《小杂感》一文中提出的,它的主要锋芒是针对蒋介石,汪精卫之流以“英雄”的姿态和“讲演”的形式欺骗人民的卑劣行径,而《祝福》写于1924年2月。我们很难设想三年半以前写的小说,是三年半以后的某种思想的典型。再说,纵观鲁迅先生一生的言论著述,找不出只言片语说他塑造的某个形象是他“心目中”某种思想的典型。相反,鲁迅却多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而历来所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12.
《琐忆》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以极强的艺术对比,调动了读者的审美情感。作者写他与鲁迅先生不曾相识时,用了不少笔墨叙述关于先生的种种议论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见又不敢去见”的心情,他写道:“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于是我相信了,不  相似文献   

13.
读前猜想小猪闹闹从来没有伤害过谁,却被告上法庭,这是为什么呢?“砰砰!砰砰!”小猪闹闹开门一看,来的竟是动物王国的黑猫警长。“小猪闹闹,有好多人告你犯了伤害罪,你得去法院受审!”黑猫警长严肃地说。“什么!”闹闹一路申辩,“我从来没有伤害过谁。”闹闹被带到动物王国法庭上。老虎院长喊道:“原告出庭!”小兔、小鸟、小猴、大雁一齐来到法庭上。小鸟说:“闹闹常常挖掉我的眼珠,它把‘鸟’字写成‘乌’字。”小兔说:“他还砍伤我的腿,把‘兔’字写成‘免’字。”小猴说:“它还在我身上搞上一刀,把‘猴’写成‘’字。”大雁说:“它还平白…  相似文献   

14.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5.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17.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8.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崇祯测字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直逼北京城,使得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一筹莫展。一天,崇祯皇帝和一名太监乔装打扮,步出宫庭,混入民间,想察看一下民情,刺探一点消息。他们在街旁遇到一个测字先生。崇祯想预测一下吉凶命运,便要测字先生为他测一个字。测字先生要他写一个字看。崇祯想知道大明江山还有没有,便随手写了一个“有”字。测字先生问他测什么事。他说:“国事。”测字先生说:“呀,不好!‘有’字拆开,是‘大明’二字的一半。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了。”崇祯被吓了一跳,连忙改口说:“错了,不是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名人中,鲁迅是造过字的。他写《故乡》一文,多次用到一个“猹”字:“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这个“猹”是啥玩意呢?鲁迅后来在致舒新城的信中,自己作了解释:“‘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吧。”鲁迅没有想到的是,“在”是个多音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