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诗画关系的"诗画一体"论与"诗画异体"论的纷争,古往今来一直没有停止。"诗画一体"说以诗画融合为美,而"诗画异体"说则认为诗画以分离为美,两种观点看似各守一端、相互冲突。实际上,二者之间争论的焦点是针对诗和画的不同媒介展开的,然而无论取哪一端,都会发现它们都承认诗和画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和目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2.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3.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外美学史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有"诗画同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看法,西方则有"诗厚如画"、"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等认识。本文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诗人,具体剖析绘画艺术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深入探讨诗画关系,是十分有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诗与画在形式和内蕴上的对比来阐明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将中国的诗画同西方的诗画进行比较性研究来加深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论述诗画关系:首先,从作品创作的角度而言,诗与画的关系是互补的;再次,从作品接受的角度讲,诗与画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进一步强调对于诗画之意味的领悟,接受者(读者)的特殊性;接着,本文试图对诗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总结,明确它们之间形式上的不同和内蕴上的一致;最后,本文对中国之诗画关系和西方之诗画关系的差异进行论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中,对诗与画的关系进行更广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诗画的同异是艺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诗和画既然同为艺术,当然就有同质性,它们又并不属于同一门类的艺术,又具异质性。诗画互通,但诗中有画,又不全是画;画中有诗,又不全是诗。  相似文献   

7.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1]28文章从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发展过程,中国的文人和画家历来提倡诗画结合,从而达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统一的境界。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能表现“以大观小”,还能表现“小中见大”的空间美。这种山水画和诗的结合有外在形式的“诗配画”,也有内在意境的结合“画中有诗”,我们应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山水画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巅峰的唐代,绘画艺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宋代文豪苏轼提出“诗画一律”艺术构想,唐代才子文士们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旺盛的精力。然而,诗画结合终归是唐人的愿景。在王维的时代,真实的诗画关系仍然是暖昧不定,悬而未决的,无论是在形式上的相互组合映衬还是内容方面的情景交融传递,诗与画都还远远达不到王维式的“诗画一律”所期望的一体化的高度,它们之间的接触只是尝试性的。“诗画一律”,在唐代有其现实的一面,也有其理想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诗画一体是国画的基本特质,诗与画相互渗透提升了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国画的人文价值。文章探讨把“诗”融入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的策略,提出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名作,从名画中感受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选择古诗诗句,自主开展国画创作;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作画步骤与表现技巧;注重师生共同评价,让学生共赏共评画作。  相似文献   

11.
绘画和摄影是姊妹艺术,虽然二者的美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从绘画的角度来审视摄影的美。摄影的美体现在光、影、形、神、意、趣等六个方面,而且这六个方面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2.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这里讨论元人的题画问题。题诗于画是宋以来诗人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活动在元代形成了风气,于是成为元代一种文学史现象。诗画相资,相得益彰,是建立在"诗画一律""本无二致"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是诗画深度结缘后融二为一的表现。诗人以题画诗表达虚拟境界的心灵寄托。题画活动,也是文人间的一种交谊方式。甚至在元代,多人同题一画,如果其画其诗具有某种特定的主题,或形成了某种指向性话语,人文们还以此影响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4.
佛山年画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年画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与表现形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丈化遗产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佛山年画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落三个时期。作为古老而传统的艺术,佛山年画不仅应受到保护,而且应该进行艺术创新,成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艺术产品。  相似文献   

15.
将美育理念贯穿于高职美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明高职美术教学与美育的价值,探析高职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缺位及原因,结合中国画基础的实践教学,以“作品”“艺品”“人品”的“三品”教学理念,提出美育视角下高职美术教学的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诗论》体系完整,有总论、有分论、有合论,点面结合,逻辑严密。在论诗时言简意赅,往往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概括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的题旨。其论诗时有几种常见的句式,理解这些句式对于简文考释与编联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现实音乐欣赏活动中,人们由于各自的文化素养、欣赏趣味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偏重于或是直觉化的、或是形象化的、或是情感化的、或是观念化的欣赏方式。各种音乐欣赏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如果仅以一种音乐欣赏方式为最高标准,否定或忽视其他音乐欣赏方式的价值,势必会使欣赏者对音乐艺术产生偏狭的理解。音乐欣赏方式的多元化取向,既是人类音乐审美感受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音乐审美意识多样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诗与画虽属艺术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试就诗与画的结合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儿童版画制作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版画艺术的种类很多,其中实物对印版画、吹塑纸版画、剪贴纸版画、综合材料纸版画等内容符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是其美术制作课程中的讲授重点。在版画创作中,需要脑力与肢体劳动协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身心一致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I emphasise the continuing importance of painting as a critical art practice. Contemporary art has always, naturally,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our current postmodern era is no different. However, despite our obsession with, and increasing reliance on, computer and filmbased technologie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raditional methods of making art remain a valid means of expression. One reason for the continuing persistence of painting can be located in the early years' classroom. In its very physical guise of constructing a world through materials, painting continues to be relevant to children and adults of all ages. Furthermore, because of its expressive potential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io alike, painting retains an authentic voice, legitimated by the past, rather than hidebound by its traditions. Painting constitutes a living discourse which speaks directly and unequivocally to the present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