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诗词创作有很高的审美特征,其诗词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作品处处写巴蜀的自然美景和巴蜀的人和事,在尽情讴歌时,更多的是书写对巴蜀的眷恋,饱含了张大千对巴蜀的强烈的情感,探究其作品流露的巴蜀情怀意识的深层次原因,无疑可以窥见张大千动荡漂泊的一生,为其对故乡的执著的情意深深感动,推动其诗词中的巴蜀情怀的理解,提升对张大千个人及诗词中的巴蜀情感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大千的山水画注重“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张大千的山水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仿古期、渐变期和创新期。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充分地表现出张大干先生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大千先生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国画大师。诗礼传家的家族传统,勤劳朴实、贤能聪慧的父母教育以及张善孖、张正恒、张文修等兄姊在艺术、国学上的帮助等家学渊源对张大千先生书画艺术成就的取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诗词因丰富的情感、心灵的自由抒写、底蕴丰厚的文化及真实审美的超越而为当代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在当下众人皆创作诗词的年代,诗词的美感却愈发缺失、诗词的内涵被忽视、诗词成了粗浅的情感宣泄,导致诗词审美品行的巨大偏离。而张大千的诗词创作的审美风范无疑可以给当下的诗词创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诗词因丰富的情感、心灵的自由抒写、底蕴丰厚的文化及真实审美的超越而为当代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在当下众人皆创作诗词的年代,诗词的美感却愈发缺失、诗词的内涵被忽视、诗词成了粗浅的情感宣泄,导致诗词审美品行的巨大偏离。而张大千的诗词创作的审美风范无疑可以给当下的诗词创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张大千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张正权、张权、张爰。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艺术最大的成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的命运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他一生的经历体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关张大千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通常结合张大千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张大千抗战的经历、敦煌之行、去国怀乡、国画作品和诗词美学几个角度。与张大千对祖国的贡献和张大千的历史地位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张大千先生的生平及艺术思想的研究,旨在发掘其艺术思想中的审美现代性。大千先生虽然艺术成就卓越,却灵魂孤独,这是艺术家在经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社会理性与个人主体意识抉择的必然结果。张大千的艺术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却面临理性与主体的抉择。他为了艺术的精进而竭力保持艺术主体的自由,不惜流落他乡而成就其伟大的艺术作品。他孤独的灵魂反映的是审美现代性中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对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9.
张大千诗词审美因时代际遇和个人经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古今、中外的融合与个人的偏好结合得非常巧妙而自然,其诗词在亦真亦幻、古典与现代、灵韵与思索、豪放与含蓄之间自由穿梭,使得他的诗词审美丰富多样而又呈现别样的美丽,探究其诗词审美变革的具体内涵,以寻求张大千诗词审美变革的独特韵味,从而彰显其诗词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先生是一个职业革命者,虽不以诗词名家,但其诗词创作却足以见出他极高的艺术天赋。其诗词用事取典,化盐入水,自然天成;巧用比兴,托物言志,艺境阔远;借景生情,寓情于景,妙合无垠;诗词有别,诗庄词丽,质雅并陈。既师承传统而又铸自家面目,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牧江先生《不觉斋丛书》卷四《诗词曲稿》共录作品185首,时间跨度20余年,其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在于他把诗词曲等中国传统文学样式统统当成抒发自己性情之艺术方式,为西安的诗词艺术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提及诗词,会想到寥寥数字便是文,但却是语言高度浓缩又不失形神的一种艺术。其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因此,想要翻译诗词绝非易事,要做到"忠实"与"达意",使译文与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许渊冲先生给文学翻译树立了模范。许先生语言的精深造诣,艺术独创精神和高超翻译技巧,使诗词达至艺术之美又盎然诗情。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独创的艺术和盎然的诗情。  相似文献   

13.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来到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的家中。一进门,室内的书法、字画映入眼帘,宛如置身艺术的殿堂,叶先生微笑着,招呼着……诗词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道路。提及叶先生的一生,让人最先想到的便是"诗词"二字。诗词陪伴她走过命途多舛的一生,也为其投注了一份隽永的底色。一提到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叶先生便侃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千是近代中国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画家,即使在进入21世纪的今日,他在艺术上的声名地位不但丝毫未减,反倒有与日俱增的声势.张大千在绘画风格上具有丰富而多元的表现,有时华丽富贵,有时清润秀逸,有时气势磅礴,有时典雅纤细,有时又狂狷奔放.徐悲鸿推崇张大千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千为何要在成都解放前夕离蓉赴台呢?关于这个问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期在张大千身边学画的刘力上说,大千先生在政治上是一个无党派人士,他无求于国民党,只是与国民党的一些上层人物于右任、张群、罗家伦有些往来,也仅止于艺术交往。因此不能看作是投奔国民党。  相似文献   

16.
爱莲说     
分析了张大千先生之所以爱荷的几点因素及西中荷与现实的意义,从荷画演变的几个时期以及观察的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张大千先生画荷的创作理念,并以张大千先生西荷的几种时期为基础,通过各方面对大千以及大千荷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与园林艺术有着深厚的情缘。园林是研究大千生活、艺术、心灵的很好的切入点,八德园尤其如此。大千先生在八德园的美食、漫游及所享天伦之乐,使八德园成为大千先生实实在在的一处乐园。  相似文献   

18.
于右任先生生前写过一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的对联送给张大千先生,以描述他的景况。原来张大千成名之后,绘画数以千计,卖画所得折合美元达几百万元。他的一幅通景大荷花,1963年在美国展出时,就有人出资14万美元,创当时中国画售价最高纪录。可是,张大千有  相似文献   

19.
刘红云 《双语学习》2007,(10M):151-151,153
提及诗词,会想到寥寥数字便是文,但却是语言高度浓缩又不失形神的一种艺术。其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因此,想要翻译诗词绝非易事,要做到“忠实”与“达意”,使译文与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许渊冲先生给文学翻译树立了模范。许先生语言的精深造诣,艺术独创精神和高超翻译技巧,使诗词达至艺术之美又盎然诗情。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独创的艺术和盎然的诗情。  相似文献   

20.
贺世哲 《家教指南》2001,(1):176-180
这个问题早在解放前就闹腾了一阵子,最后不了了之.20世纪80年代,李永翘先生重提此事,发表长篇"调查报告",为张大千先生鸣冤,结论是"张大千并没有破坏敦煌壁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