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习之友》2006,(3):64-64
戴鹏飞广为流传的手机短信,“花地手机短文大赛”获奖短信,民间光棍节的手机短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网络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其手机短信就是代表。众多短信充满智慧与个性,不仅善用语音,构成押韵和叠音,使短信语言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而且妙用汉字,尤其是运用析字格来委婉传情,巧妙达意,使短信语言趣味横生。本文析字格仅取"化形"类,分作拆散、离合、增损三类,重点剖析猜字短信及表达的内容。析字格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方式,分析研究手机短信中的析字格,既可以启发艺术趣味,使人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创作短信,从而把短信这块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当今的使用率却极高。它的便利、经济、多样的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时尚生活的需求。其发展变化之神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有人把“短信现象”誉为“短信风暴”,也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拇指时代”。从种种表象上来看,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开始形成,短信已成为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手机短信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最时尚的沟通方式.它的流行风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拇指文化”又称“短信文化”。“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一场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的革命。但同时在手机短信繁荣的背后却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有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及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危机与冲突。这些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文化时尚。手机短信之所以迅速风行,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考察,有物质条件、社会心理基础、文化背景以及短信自身的特点等多方面的原因。手机短信的内容非常丰富,文本形式已比较成熟。手机短信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在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短信文化。手机短信在运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互文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出这种信息传播方式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互文性”的丰富多样,也侧面体现了人们对手机短信的接受与喜爱的程度。因此,研究手机短信的互文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试论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及其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信文学脱胎于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短信。它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短信文学”这一概念及其“文学性”的思考与论争。短信文学的“文学”名分是否合法,应综合以下两方面加以判定:首先看它是否应用了文学修辞技法;其次看它否具有文学审美功效。在确认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探讨短信文学的独特新质。  相似文献   

10.
科技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使通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手机成为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与此同时,手机短信也以其简短、快捷等优势得到广泛的青睐.短信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并运用丰富的修辞格来满足其表达需要,本文仅以诙谐短信为例,浅析手机短信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11.
用手指熟练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被称为“拇指一族”。随着移动通讯业务的发展,短信构成的产业和市场也被人称为“拇指经济”。根据相关统计,从2005年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110亿条,市场收入11亿元。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短信发送量达902亿条。“拇指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多赢的结果:众多手机用户在收获快捷和满意,省下话费的同时,移动通信的运营商喜笑颜开,固定通信运营商、  相似文献   

12.
手机短信能否称为“文学”还有较大争议。但是手机短信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为抢眼的文化现象之一,许多短信的内容作为文化现象颇具研究价值。一些短信体现了强烈的灰色情调,在语言狂欢中明显表现出对正统意识形态的消解,对日常社会文化的反叛与调侃,具有突出的后现代文化症候。这些后现代主义的症候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当今的使用率却极高。它的便利、经济、多样的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时尚生活的需求。其发展变化之神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有人把“短信现象”誉为“短信风暴”,也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拇指时代”。从种种表象上来看,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开始形成,短信已成为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研究近年高考题。在“语言表达”这一块年年要涉及一些新的领域,并且倾向于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对联、串台词、公益广告、日常应用文等的考查就表明了这种倾向。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短信这种考查形式也极具现实意义。短信写作只是以手机短信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把这种形式转换为扩展、压缩、变换、仿写、限定修辞写作等题型。  相似文献   

15.
《学习之友》2008,(2):64-64
贺年手机短信 北京市多家媒体组织了“2007年新春祝福短信推荐评选”活动,以下是参加推荐活动的部分贺年短信:  相似文献   

16.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发手机短信也成了交流的时尚。可是,盲人用户怎么“读”手机短信呢?这个问题现在得到了彻底解决。2003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科技博览会上,瑞典隆德大学的两名女大学生展出了她们的新发明:不用别人的帮助,盲人也能“读”到手机短信的技术。这  相似文献   

17.
手机短信的语域借用现象表现在语式借用、语旨借用和语场借用这三个层次。短信的语域借用实际上就是对该语域常规的违反,是网络流行手机短信新颖奇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节,朋友发来手机短信:“好朋友简简单单,好情谊清清爽爽,好缘份永永远远。”看完这条短信,我又一次深深感到“简单”实在是人生的至美,一种值得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简单,真好!     
今年春节,朋友发来手机短信:“好朋友简简单单,好情谊清清爽爽,好缘份永永远远。”看完这条短信,我又一次深深感到“简单”实在是人生中的至美,一种值得追求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已实行新课改的山东省高中语文试题中有一个专考手机短信的题目:“新年将至,你要给同学发短信送上祝福,在这则短信中请你运用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使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格。请在80字以内,写出你的短信。”无独有偶,一些省市的高考模拟题中也出现了写手机短信的试题。2005年元月下旬,《新安晚报》与安徽移动通信公司联合开展了“畅享移动新生活”春节拜年短信大赛,参赛作品文字要求在20-65字之间,短小精悍,内容健康,传情达意,意境隽永或轻松幽默。这是新时期语文生活化、实用化的一个趋势,本文就手机短信如何借用他物表达感情的方法作一探讨,目的是要引起同学们对这方面内容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