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下中国大陆地区口述历史的研究与实践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口述历史的价值判断仍不明确,实践过程缺少严格的操作规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口述史料的考证及深度利用几乎付之阙如,从业者的人文关照仍显欠缺,口述历史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有待进行深入摸索。要想在全球化、多民族的语境下创造出当代中国口述史的特有价值,需要更多的从业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随时代步伐,紧扣实践导向,逐渐蓬勃发展,充实了丰富的历史宝库,积淀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口述史以其鲜活的人物性、深厚的情感性、内蕴的实践性成为与官方史料相辅相成的宝贵财富。全方位挖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史料,汲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口述史研究的充足养分,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史研究,强化学科历史支撑;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丰富学科理论研究内容;紧扣理论与实践契合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头戏,中学生借助抗日战争口述史料学习近现代历史是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之一,也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笔者以抗日战争老兵口述史资料为基本史料,以“四史”教育为指导方针,进行了“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口述史料教学探索,提炼概括其实施策略,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学生写史”是让学生参与历史的发掘与记录,借助写作把学生带入历史研究的行列。开展“学生写史”综合实践活动,在口述史的撰写中蹒跚起步,摸着石头过河;在主题研讨中打开写作思路,突破活动瓶颈;四年的活动中,不断积累活动样例,凝练出活动范式;学生在爬梳整理的过程中,史料实证素养已悄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5.
《浙江婺剧口述史》是一部关于浙江婺剧的史料巨著,同时是一部对浙江婺剧做出了较为深入分析、研究的学术著作,其在“口述史”的研究中也做出了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借助口述史丰富历史学的授课和培养方式,发挥历史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使命,成为近年来各地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22年,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院与中共大连金普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合作开展了“大连金普新区革命老战士口述史料征集”活动,通过此次口述史实践,参与其中的师生们得以从更加微观、多元的视角回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加深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同时,本次实践教学的成果,也对开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口述史学热兴,口述史料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也日益突出。故而,笔者针对口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进行了口述史料课堂教学的一些实践,并反思成文。估作抛砖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8.
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传入对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后现代与史学的关系、后现代史学批评、后现代史学实践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工作使学界对后现代史学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并为付诸实践奠定了基础。目前,思想史、区域史、口述史领域都零星出现了一些具有后现代意味的作品。后现代史学的批判能量及在拓展史料范围、拓宽研究视野等方面的有益启示都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9.
<正>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研究分支进入历史研究领域相对较晚,与当代历史变迁的频率加快和当代史学价值观念的平民化、大众化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1]。口述史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史方法早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时就已产生,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传播和利用。人们正是通过“口述”的方式记忆传承,再现历史真实,服务现实需要。这就意味着,“口述”的出现一开始就具备了记录和教育的功能。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口述”作为文字记录的补充,依旧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记忆的重要职能,在民众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口述史料大量存在并传承传播,必然成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九大上得以充分肯定:林彪取代刘少奇,成为毛泽东选定的新接班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整套理论作为概括形成的“文革”的重大理论成果,得到广泛宣传。而“九一三”事件的爆发,则在客观上无情地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纽论和实践的彻底破产。此后,无论怎样强硬地坚持和宣传“文革”取得的伟大胜利,都已是难以取信于民了。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蕴藏着内容丰富的口述史料,但由于研究方法滞后导致相关口述史料至今未被学术界有效利用,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因此,挖掘口述史方法在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拓宽口述史研究的领域,提升高职教育史研究的学术品质,丰富高职教育史研究的内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口述史方法的缘起入手,分析口述史方法在高职教育研究中应用的现实审视,探讨其中的价值意蕴,并阐释具体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口述史研究能在精英人物之外不断挖掘出普通民众之中蕴藏着的饱含真挚爱国主义情怀的人物和事迹,还原爱国主义立体多维的生命层次,呈现立德树人的多维面相,因而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一般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相比,口述史研究以其研究对象的人民性、研究过程的互动性、研究题材的生活性和研究工具的便捷性等特征,具有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优势。研究口述史可以让学生拓展爱国主义知识,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激发爱国主义行动。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拓展爱国主义口述史题材,提升学生口述史访谈技巧,规范口述史资料采集与整理,鼓励口述史教学与研究,扩大口述史成果宣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断走进历史、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口述历史教学就是把口述历史这样一种搜集史料和研究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口述历史教学法,一般要经过前期准备、活动实施和总结评估这几个阶段。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探索其运用策略并积极推产.  相似文献   

15.
分数的发展史是汉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研究方面论著亦颇多,然而学者们研究分数的材料多以传世文献为主,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也有很大的局限,主要问题是很难做到全面掌握材料,故论及多有缺陷。《岳麓书院秦简(贰)》作为中国最早的数学书,分数大量应用,对早期分数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训诂学和汉语史都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材料作为依据的。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和考证材料是研究汉语史的极其重要的材料。训诂材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价值最大, 在汉语语音史和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价值也不可估量。我们应该将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美等国在口述史实践领域有着较高的成就,在理论方面则略显陈旧,主要是实践性指导性文字多、理论性研究性文字少,尤其缺少把口述史单列为"文体"的研究,局限于真实性问题,因而难以处理好口述史的真实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国武侠小说的民间记忆散见于常规的丈史著作和当下的网络文本中,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经由武侠小说对百年来中国人精神的影响。这种记忆至今犹存,说明传统文化的因子还在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民国武侠小说民间记忆的研究,便不是单纯的史实勾勒,或者为以往的武侠小说研究作史料上的补充,而是着眼于武侠小说记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影响,重新思考武侠小说阅读与人的精神成长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把记忆研究引入民国武侠小说研究领域,首先会引起研究方法的革新(诸如口述史、田野调查等历史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其次新方法的使用无疑会拓展武侠小说的阐释空间,深化人们对武侠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材料是学术研究之基石,各类材料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学术研究本质上是用运研究材料缔造“海市蜃楼”的观念活动。只有以开阔的研究视野,尽可能全面地选择一切可用的材料,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材料进行缜密的研究,才能取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most teachers adapt curriculum, we know little about teachers’ rationales for modifying materials, how these rationales align with actual modifications, nor whether any patterns exist in the modifications that teachers make.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wher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s scant and research on teacher adaptation of curriculum is virtually non-exist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at gap.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large-scale survey on curriculum use with over 1900 history teachers. The online survey focused on how and why teachers use and adapt lesson materials from a free online history curriculum and prompted teachers to upload examples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y had modified. We found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teachers correlated with particular types of modifications. Moreover, we found that teachers were motivated to modify materials to address their students’ needs, and that their modifications rarely affected the core structure – or theory of content – of the lessons. We argue that such align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curricular materials represents an example of curricular fit. We discuss what curricular design feature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high level of curricular fit among users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construct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efforts across subjec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