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观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现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伦理道德革命入手,集中批判封建礼教,这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五四运动的缺点主要是思想方法问题,决不能和“文革”相提并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4.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评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谓其“彻底与传统决裂”、“全盘反传统”者甚多。笔者并不否认“五四”新青年们曾经猛烈地抨击、批判封建文化,且高度评价他们工作的意义,但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此作“彻底决裂”、“全盘反传统”等结论。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并不是单纯的被排斥对  相似文献   

6.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龚书铎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开始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这种反对。否定的声音到现在仍然不断。例如说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破坏主义”,它导致中国价值的失范,造成文化传统的断层,由此产生社会动荡混乱,后来发展为“...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晚清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寻求变革图强之道达到的一个高潮,一个里程碑。五四只是一个符号。新文化运动这批人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像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还有后来的鲁迅等,都是延续了鸦片战争以来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的努力。他们的反传统跟文革对比的话,我觉得有一些非常鲜明的不同特点。第一,方向问题。当时为什么要反传统呢?因为他们感觉到如果那些顽固的旧礼教和僵化的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的束缚如果不打破的话,新思想进不来,民族无法新生,所以他们特别感觉到这些束缚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桐城派是清朝文坛的正统。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独秀对桐城派由继承转而批判。面对批判,桐城派末流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击。这反映出随着西学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人物,在救国道路的抉择中,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反传统的道路,这种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赤热的爱国心。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声讨中走向末流,但他们面对批判不屈不挠,顽强坚守,值得探讨与深思。  相似文献   

10.
《语丝》时期周作人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骁将的周作人,自20世纪30年代始,逐渐减弱其弄潮的势头,终于由激进而平庸,由平庸而保守,由保守而走向了反动。在其前后分明的两种人生色块中,《语丝》期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从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其前期的辉煌,也依稀可见其后期的暗淡。  相似文献   

11.
五四与传统的关系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直到现在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仍然纠缠不休。本文首先论述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强调反传统的必要,但是反传统并不是“全盘否定”,反传统是为了获得新生。但传统有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传统对于现代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五四反儒学”作为支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反映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情况,此种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的误读根源于传统与现代二元割裂的思维模式。究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政治层面的批判主要因孔教运动而起,其实质是反对借宗教之名来行帝制之实;伦理层面的反思主要指向以三纲为核心的礼教制度,并未攻击“仁”“义”等儒家形而上学价值;学术领域的“整理国故”更非对儒学的全盘清除,实为对儒家文化正本清源的价值重估。重新审视和还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发现两者在历史情境、儒学转型、现实意义等领域具有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应当在会通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一方面用五四的革新精神促进儒学的创造和更新,一方面在广义儒学的视野下将五四精神纳入其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真正融通。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现代学的父亲,鲁迅小产上有彻底的反传统,反封建主义的主题,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创伤艺术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反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前一阶段学术界某些人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错误认识而写。文章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仅没有全盘反传统,相反,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场理性的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15.
西方荒诞派艺术在审美趣向上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此即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所谓反形式,意指荒诞派艺术以反叛古典形式的姿态,在艺术自身内部进行了一场形式革命;所谓反英雄,意指崇高意味上的英雄在荒诞派艺术中已经缺席,取而代之的则是荒诞意味上的英雄;所谓反传统,则意指荒诞派艺术通过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与自身的传统做了一种诀别。  相似文献   

16.
本首先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化教育、学艺术、国民人格等方面梳理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其反传统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重心所在;其次,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具有的反孔排儒、破立统一、毫不妥协的坚定性和强烈感情倾向等三大特征;运用历史分析、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追踪探解当时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反驳当时和后世对他的误解,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确立陈独秀反传统主义的历史高度、启蒙价值和跨时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角色转换与“五四”同人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知识分子主要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 ,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使他们广泛地团结起来 ,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新增的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想的宣传淡化了反传统角色 ,五四精英群体开始分化。普遍的马列主义宣传及《新青年》成为共产党的喉舌 ,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陈独秀发表了许多反孔排儒的文章,对涉及孔教、儒学的诸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对孔学的文化批判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反传统的历史潮流,这股潮流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中国戏剧本身所有的平民化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传统做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