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这次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融合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而要让这种“回归”落到实处,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充盈着浓厚的生命色彩。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前,就品德课堂教学所反映的现状和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教学成了一种教师艺术创造的历程,学生则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含有政治、历史、地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增强了道德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充盈着浓厚的生命色彩。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观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诸要素,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对象、组织方式、教学场所等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当前,就课堂教学现状所反映出的观念来看,尚有许多与新课标精神相违背或不协调的方面,需要我们加以分析与重建。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体验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这一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却容易出现很多误区。如何切实提高小学品社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最优化,是每个品社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充盈着 浓厚的生命色彩。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很多,教师的 课堂教学观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观是指教 师对课堂教学诸要素,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 对象、组织方式、教学场所等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当 前,就课堂教学现状所反映出的观念来看,尚有许多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传递情感,而现身说法就是激发师生情感、扩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将自身或与学生有关的生活场景、生活经历、公益活动等作为教学素材,实时融入课堂教学,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生活化课堂。傅冬梅同志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巧用教师资源,如教师姓名意蕴、个人经历,活用学生资源,如学生生活、经历感受,不断深化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将学科价值性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彰显现身说法的教学魅力。教师现身说法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真实生活、真实生命的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充分挖掘生活宝藏,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经历、感受生活,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与吸引力,可以让道德与法治精神自然而又真正地根植于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教学成了一种教师艺术创造的历程,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勿庸讳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物极必反,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却常常被“途”中的…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教师必须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为课堂注入活力,方能使师生双方共同享受高质量的课堂生活。以下笔者试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只有确立富有活力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才能有“活”起来的基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不应只囿于学生道德认识的掌握,而应体现品德培养中回归生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等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参加正当有益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发挥品德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就必须追踪课堂,延伸课后,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效能。1.制定道德规范,让教学目标具体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班集体相应制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意义,具体表现:一是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二是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极大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有的个体生命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和谐发展的主渠道。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 ,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已成为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笔者调研后认为 ,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思考与操作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知识产生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把教科书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均衡分…  相似文献   

14.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目标教学的“三为主”原则。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完成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了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作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并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希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规律的学科,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生命观渗透其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生命观建立的意义,并以此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增加生活体验,以此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生活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要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根本。道德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新课程改革下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新理念、新思想。追求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教学是教师基于这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对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做出的一种全新探索。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品德素质,培养出社会发展与进步所需的人才,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来源,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体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认同知识;进行信念教学,促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践行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德育方式。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品德、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气氛等,为学生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的内涵和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受到品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品德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