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弃疾.抗金复国、救亡图存的英雄,平生以气节自负。其词慷慨纵横.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本文从辛弃疾的英雄词、艳词及语言上的熔铸百家三个方面论述辛词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平乐     
辛弃疾号幼安.这位山东人,没过过几天平安日子,他21岁就领兵抗金,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戎马倥偬,上奏疏《美芹十论》要皇帝抗金.皇帝不抗金,反把辛弃疾免职闲置江西上饶一带乡下.辛弃疾睡梦中还在想着领兵收复失地,握住吴钩,喜看“眼前万里江山”;而醒来才知道自己已是“华发苍颜”.那一日,他来到一个小山村,景色使他伤心,他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调寄《清平乐》.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家庭的熏陶,民族危机的加剧,使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壮志。辛弃疾南归后,深感“南共北,正分裂”的痛苦,为此,他写下了《美芹十论》和《九议》,陈述抗金主张,但是,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辛弃疾的主张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各地官任上,总是图谋恢复,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耿耿忠心。但是由于统治者不思救国,坚持抗金的辛弃疾,屡遭排挤,他被迫困居带湖、瓢泉。他满腹经给,怀抱壮志,也只能付之东流。严酷的现实把辛弃疾的理想打得粉碎,“满腔忠愤,无…  相似文献   

4.
一、辛弃疾并未中过进士辛弃疾生平事历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辛弃疾早年曾应进士试的事。比如有学者起初曾认为他“在金国考取了进士”,后来又放弃了这个说法。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论及辛弃疾生平事历的著作,又重新提出他考中进士的事。有的说辛弃疾是在南归前金人统治区应进士试并考中的;有的说辛弃疾南归后,由于不是科举出身,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只当了个江阴县签判的小官。他多次上书指陈抗金方略,但  相似文献   

5.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品读】鹧鸪天,一曲爱国英雄的暮年悲歌。刘祁《归潜志》说这首词为辛弃疾“退闲”时作。辛弃疾志在抗金报国,谁知报国无门,横遭打击,被但心中块垒却是消磨不尽的。偶然有客人大谈功名事业,又勾起了他的沧桑之叹……词的上阙追忆青年时代的得意经历,激昂慷慨,声情并茂,活现了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壮岁”句追述了当年在耿京幕下运兵麾将的抗金业绩,“锦”句则艺…  相似文献   

6.
爱读书的同学可能知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同学们可知道“稼轩”这个号是怎么来的?辛弃疾在江西为官时,为新建成的房子起名“稼轩”,作为这所房子的主人,便自号稼轩居士,《清平乐·村居》就是他住在稼轩时创作的。辛弃疾与北宋时的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但是要论到在词上的成就,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质量之优,辛弃疾足可称雄两宋。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与北来侵略的金国不断开战。辛弃疾在21岁时,就组织民众,成立义军,树起了抗金的旗帜。第二年,他曾亲率50余人,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真可谓英勇善战。辛…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相似文献   

8.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这本是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开头的两句。辛弃疾因力主抗金而不被朝延所用,只好借酒消愁,醉里寻求“欢笑”。他所谓的“要愁哪得工夫”,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受国主义词人。尽管也有人贬斥他言其词“非雅词”,是“平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张炎《词源》)。但无论如何,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动摇不了的,其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词反映了抗金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全面解放了词体,使词这种文学样式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取得了最深最广的开拓,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早诞生于民间,被称为“曲子词”。“声依永,律和声”,必须合于音乐节奏,所谓“按谱填词”。最早的曲子词…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一二○三年,废黜退居二十年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路安抚使。这位名高望重的老将抗金意志不减当年。从救国大局出发,他一方面慎重地进行战前的准备工作,派人刺探敌人虚实、训练兵士、整顿军备;一方面要求宋宁宗做好精密的战略部署,把用兵重任交付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元老大臣”,在军事上排除狂率轻薄、虚浮夸诞的韩侂胄之流。韩侂胄是当朝宰相、宁宗的叔岳,他的北伐不过是为自己孚众望,树威信而捞取政治资本。韩党多是纨绔子弟,他们头脑发热,轻敌冒进;侥幸求逞,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因此稳扎稳打远见卓识的辛弃疾必定为其所不容。辛弃疾也明知不可与韩侂胄共事。他说:“侂胄岂能用稼轩立功名乎!”(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引)果然,第二年韩党终于找个借口,把他从军事重镇上撤下来,让他作个无足轻重的府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第12期,我们刊登了辛弃疾”智擒叛徒”的故事,本期再发一篇关于辛弃疾抗金的故事。它激励着我们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12.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词作,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者抗金的爱国情思和慷慨激昂的斗志。他在遭受排挤闲居的近二十年间,写下了为数不多的反映农村田园风光的词作,本文在简介辛弃疾生平的基础上,主要对辛弃疾三首田园风光词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生于济南,出生时,家乡已为金人占领,目睹了国破家亡的苦境,对沦陷区的北方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参加山东人耿京领导的抗金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叛徒谋杀,辛弃疾带领五十人冲入敌营,生擒叛徒,投归南宋。 辛弃疾有恢复中原的大志和出众的才能,一生志在抗敌报国,反对投降妥协,因而他在统治集团中屡受打击、排斥,处境孤危,无法施展其才能,便把夙愿未酬的一腔悲愤寄托在词作之中。辛弃疾词中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是一本难得的、极其珍贵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从小在金人占领区长大,立志要收复失地,为民族复仇雪耻。因此,他把一生精力都投放在抗金御敌,中原一统的奋斗当中。符离之战大败后,南宋统治者一战丧胆,情愿进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被歧视不受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词多数表达想要收复失地的爱国热忱,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懑。在他的词中我们能读出浓郁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16.
汤新亮 《上海教育》2013,(13):72-72
南宋词人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作为爱国志士,他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沦陷乡土的缅怀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讽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等。愿挽雕弓收失土。辛弃疾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他立志当一名抗金卫国的战士,因此他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訇",为别的词人所不及。他有过投身抗金斗争的经历,所以词中常表现火热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素以豪放词称著,而他笔下也有为数可观的婉约词应引起关注。本文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辛弃疾婉约词的特色与成因。辛弃疾从沦陷金人之手的山东南渡江南四十余载,一生所求,唯“恢复”大业。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抗金,反而视辛弃疾为投降路线的障碍,排斥打击,往往言未脱口,祸已旋踵。在遣谗遇毁、备受摧挫后,词人便以宛转的手法、委屈的笔调写下了许多寄情深郁、婉曲幽折而又豪婉相济的婉约词。  相似文献   

18.
读一首壮词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一首最能体现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壮词”。1188年 ,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 ,两人志同道合 ,畅谈、商讨抗金北伐之计。尔后又相互赠和 ,抒写豪情壮志 ,此词便写于此间。首句“醉里挑灯看剑” ,写词人酒醉之中 ,拨亮灯光 ,仔细端详宝剑。词人受权贵排斥 ,闲居在家已久 ,胸中积忧 ,只能借酒求醉。而这一醉 ,更触发了他无限的感慨 ,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  相似文献   

19.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名篇之一,为历来传诵之作。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教版)说:“这首诗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  相似文献   

20.
我读辛弃疾     
辛弃疾,既是文人,又是武将。既是豪迈奔放的词人,又是上阵杀敌的勇士。他是历史上极为少有的人,在抗金的战争中,他无疑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战士,但在文学的长河中,他无疑是千百年才铸就的一位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