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颇多,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自诞生以来就脍炙人口。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及其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对曹植评价最崇高,其中"情兼雅怨"一句,诸家有歧解。作者认为:"情兼雅怨"之"雅",是指《小雅》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怨"是指《楚辞》及其所代表的风格。钟嵘认为五言诗有《国风》《小雅》和《楚辞》三源,曹植诗源出于《国风》,同时兼备《小雅》和《楚辞》的特点,故而最高。这一看法实质上初步确立了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并得到后世批评家的认可和完善。只是到宋代以后,曹植的诗名和地位骤降,"集大成"的桂冠被杜甫专有。但曹植对于诗歌,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体式都能集众家之长而又有多方面开拓,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第一位集先秦汉魏诗之大成的诗人,他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两位具有"集大成"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正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人莫晓其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有"咏瑟""悼亡""爱姬""自伤""夫妇琴瑟""忧国""适怨清合"之说。这使得人们异常关注该诗的整体解读,却忽略了对字词的深度理解。诗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字的理解就很少关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旧版还是新课标版,都没有对"思"进行注音和解释。隐含的信息是,此处的"思"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只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念友人之作。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认为是“怀念住在附近的一位友人”,《唐诗鉴赏辞典》则比较宽泛地说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人教社配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基本采用了沈祖棻的观点,认为“君”是诗人思念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诗学     
无邪、兴、达是孔子诗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孔子所谓"无邪"是对《诗》的情感本质的肯定,"兴"是对《诗》的文体和思维特征的认识,"达"则是对学《诗》可通达天命的形而上性质的认识。"无邪"、"兴"、"达"三者构成孔子诗学的基本框架。孔子诗学是远古诗歌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在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曾国藩在《谕纪泽》中谈到读书之法,说有"看书"和"读书"之分:"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朗诵。他认为读经书和李杜等人的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极大地肯  相似文献   

11.
《诗·关睢》“寤寐思服”一句作何训释,前人意见不一,如: 毛亨:“服,思之也。” 郑玄:“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孔颖达:“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 朱熹:“服,犹怀也。” 朱骏声:《诗·关睢》‘寤寐思服’,传‘思之也’。愚按:‘伏而思之也’。” 郑玄不同意毛享的训释,本《尔雅·释诂》文训服为事。服训事,思服则是“思事”或“思职事”,郑却说成“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增字为训,辗转迂曲,龃龉不通。孔颖达本王肃之训(王  相似文献   

12.
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读《乡愁》,常常沉醉于诗人绵长的乡关之思.教《乡愁》,又总是希望能把课堂化成一片"乡愁"的诗海.悠然的诗句经年历月光芒依旧,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所有的心都深深浸入这一汪乡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流淌着诗人浓浓的思念.三分诗,七分读,蒋祖霞老师的镜头里,也有一枚可以承载师生全部真情最后飞抵诗魂的邮票,那就是诵读.  相似文献   

13.
"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果可以给诗意下个定义,我以为,人生一段经验或一时感受,加上对全人类的文化成果的感悟,便是诗意。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  相似文献   

14.
《诗大序》中,"吟咏情性"处于一个边缘的位置,不过是作为教化和美刺的附庸存在;然而到了《诗品》,"吟咏情性"已经从边缘位置发生位移,成为了文本的中心。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情性"内涵的变化。两汉时期,"情性"是经学意识形态建构的一部分,魏晋时玄学则注重"情性"所包含的个体才性和情感。  相似文献   

15.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6.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7.
黄节号称为"岭南诗宗"(1),是民国初年重要的古典诗人之一,其《诗学》一书撰写体例、形式与传统"丛残小语"或语录体的诗话迥不相侔,前后体系完整,用以论述中国诗学流变,内含七小节,依时代排序,撮其精义,可归纳为"诗义"、"诗辞"、"诗用"、"诗史"开展诗学观点,究竟此四维度与《文心雕龙·明诗》关涉如何?盖《明诗》为中国最早阐发诗学重要理论之一,内含诗学渊源、流变、诗之效用、品评诗人、诠评时代风格等内容,而黄节《诗学》全书有四轴线,其中,"诗义"论诗之谲谏,"诗辞"论句式流衍变化,"诗用"论诗歌分期进化之运用,而"诗史"则总览历代诗歌之发展,揭示名家名作,标举风格。据以探论二者之关涉,冀能考察身处清末民初的黄节,如何援用《文心雕龙·明诗》篇作为潜在纹脉,开展宏阔中国诗歌史之论述,进而探查其论述意图。  相似文献   

18.
“思”辨     
<正>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选录了李商隐的《锦瑟》,笔者将此诗作为重点篇目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但是,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时,产生了一点疑惑,特此小文与各位专家商榷。李商隐《锦瑟》全诗如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首联中"一弦一柱思华年"句,课下注释将"华年"注解为"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关于"思"字,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或许是因为"思"字在各类文本和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王昌■称“诗家夫子”,盖出于同辈人的戏称,然史籍阙载,无以复按。《后村诗话》云:“史称其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玻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诗天子”或为“诗夫子”之误, “其尊之如此”,是刘克庄对“诗夫子”的一种理解,未必符合原意。当代文学史家称王昌龄“诗家夫子”,则本之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江宁令”为“江宁丞”之  相似文献   

20.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