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向专家约稿     
A老先生过世好多年了,可是一想起他,我心里还十分不安。他是某门科学在我国的创始人,一直坚持实践,数十年没间断。这门科学孩子们不但能理解,还能照着去做。我们请A老先生写几则他自己的实践片断,目的在于引起孩子们观察自然的兴趣。老先生一口答应了,没过几天就托人把稿子捎了来。稿子用毛笔写的,工工整整,内容符合我们的要求,只是用的文言,老先生没养成  相似文献   

2.
郑关富  楼培 《浙江档案》2006,(11):40-41
我们绍兴平湖调资料,完整地保存在市群艺馆那里,平湖调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先经过调查,在中央档案馆和上海档案馆都有一整套的东西。上海有一位老先生唱的唱片,这位老先生不得了,唱得非常好。我们学的时候,这些老先生没有看到,已经不在了,没有救过我们。我唱的也灌过唱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像材料就是用我唱的。  相似文献   

3.
孩童时期的教育必定影响到一个人的终生,于是我们就这样怀着"不完美小孩"的心理暗示(其实已到了明示地步)渐渐长大与老去。当下对教育失败的讨论众说纷纭,其实大半原因就在这里。幾米最新的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相似文献   

4.
邵华 《中国档案》2014,(3):71-73
从"学科"与"科学"的分辨开始从新中国档案学建立至今,我国档案学界关于"学科"和"科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80年代,吴宝康老先生提出"档案学是……科学",并且驳斥了"档案学无学论"的错误观念;[1]21世纪初,冯惠玲、张辑哲在《档案学概论》中认为"作为一门科学……它  相似文献   

5.
王凤田 《大观周刊》2013,(6):202-202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尤其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与孩子们达成思想的共鸣就更加不易。因为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由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任丰 《东南传播》2013,(9):98-102
一门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自己的特性",第七艺术"的诞生把电影与其他六门艺术区分开来了,综合论者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事实上大凡每门艺术都有其综合性,但每门艺术也都有其独立的特性,否则电影就无"第七艺术"的诞生可言了,电影有别于其他六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视觉优先的特性,就此我们不妨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对"看电影"进行探讨,一起对电影视觉优先的特性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7.
让座     
我们的小单位里,只有一人开车上班。一位退休反聘的老先生,满头华发,也是乘公交车的。老先生是个爱美的人,对青春时的酒量和黑发恋恋不合,但现实是:在餐桌上,他只能喝白水就降压药;到理发店,他更多的是染发而不是剪发。老先生把头发染黑,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公共汽车上等人让座的权力。老先生说,年轻人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8.
客厅里悬着吴小如先生书赠的条幅,来客是编辑,由此知道我和吴老先生的师生之谊,便托我向老先生组稿,请他写一写魏建功。这位编辑编的是魏建功家乡的文史杂志。吴老先生回函说,近时正忙,待明年魏老文集出版再写吧。正欲复命编辑,忽而想,我也见过魏老的,不如先凑一篇,暂作缓兵之计。我在大学读书六七年,见魏老则不超过六七次,而交谈一次也说不上。应该说,我从来没有走近过魏老,只好远眺了。  相似文献   

9.
上来先说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多人,尤其是女人,都口诛笔伐过这句话,却忽略了孔老先生后面的两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实这是一条人际交往守则。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9月26日,应上海历史研究所之邀,出席了"纪念史学家方诗铭所长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不仅加深了我对恩师方诗铭先生道德文章和史学研究贡献的认识,同时还见到了四十五年前我在所里学习时相识的史学家张铨等老先生。我们除相互问好外,聊得最多的是上海历史研究所的往事和史学家们。这让我顿时浮想联翩,也燃起了我撰写这篇回忆上海历史所往事文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都说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总统府”3个字是陈义经先生的手迹,而陈老先生的字确实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声誉,陈老也可以称得上目前国内高龄的书法家之一了。在武昌水陆小区的一个普通的单元门o,叩响陈家的门铃,下来一位白发老人,看上去有60多岁,正不知如何称呼,经他自我介绍寸知他是陈老先生的儿子,客气地带我们上2楼。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3.
南宋"命题诗画"虽然属于诗意画的范畴,但也有着自身最显著的独特性,即先有诗,后配画,画意是对诗意的匹配和模仿。然而在存世马远"命题诗画"中,我们明显忽略了"先有诗"这一特征,也忽视了诗画创作主体之间巨大的尊卑之别,将绘画看成是诗意之外独立的存在,将画意的呈现看作是马远"有我"主体意识的自觉呈现,或将画中人物所流露出的品行情操看成是马远"有我"意识的存在。其实,"命题诗画"中意境、格调等一开始并不是由马远创作的,而是诗人的定位,所谓马远绘画中的"有我"其实也是为了"他看"。一切画意的呈现都是为了"匹配"他者在诗中提前设定的意境。这其中唯一的"有我"就是马远的"匠心"—用他掌握的"预存图式"将图像与语词的"联觉"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预存图式"在马远的时代已高度成熟,任何类型的诗意几乎都能用约定俗成的"图像语汇"表达。  相似文献   

14.
"门状"一词屡见于唐宋笔记,在敦煌文书中也偶尔见之,然其义为何,并无专文稽考。《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作"拜帖",而"拜帖",又指"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其释义虽确,然稍嫌笼统与模糊。鉴于此,本文拟对"门状"的起源及其形制作进一步的考索,以此为据来探讨"文书形制"对整理古籍文献尤其是敦煌文书的意义和价值。一、门状的起源阅读唐宋时期的笔记杂著,我们会寻绎到一些"门状"的踪迹。如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下"门状"条: 文宗朝以前无之,自朱崖李相贵盛于武宗朝,且近代稀有  相似文献   

15.
又是星期日 ,中午刚过 ,杨老先生又来了。他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每次他来都借四本《NewScientist》或《Nature》 ,而且每次都是准时按日期来还书 ,从未过期。今天他又来了 ,我为他挑选出最新的四本《NewScien tist》 ,办完借书手续 ,好奇心使我问到 :“老同志 ,您多大年龄了 ?” ,“七十八了。”我感到吃惊 ,“您看这些杂志要查字典吗 ?” ,“不用的 ,看专业的 ,非常容易 ,只是偶而查一两个专业术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使我想起几年前的另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恰巧也姓杨。每天他都是一上班就来外文阅览…  相似文献   

16.
初识袁家方教授,是在去年夏天.一天上午,我们的老朋友、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老先生驾到,同时带来了一位他的朋友,个子不高,满头银发,称朱老先生为"大哥".袁教授一出口便妙语联珠,幽默风趣.这两位学者在编辑部办公室你一言我一语,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听朱老先生介绍,袁教授是研究北京商文化和京城老字号的专家.我们便马上萌发采访他的欲望.话一出口,袁教授立即痛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7.
每一位中国读书人无不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下成长.我当然也不例外.记得儿时,在村子外的树林中放羊,曾抱着李白选集如痴如醉地背诵.后来也曾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喜欢上了毛泽东诗词.这种对古典诗词的爱好竟然延续了很长很长.初中、中师阶段,年少轻狂,青春的苦闷与狂躁,竟让自己也常常涂鸦,当然那不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之嫌. 大学期间,有一位老教授为我们开设古代汉语课,一学年的古代汉语课竟有大半时间是在讲解老先生自己写的近体诗.恕我不敬,老先生的诗确实少有佳作,才情不足,往往只单纯追求平仄格律,失掉了诗味,更遑论诗情、诗意.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做编辑是带着薪水去进修,是天下最美的职业。多年的编辑生活确实让我感到日日新的进步。那是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我像往常一样伏案编稿,任火老师的一篇《关注陌生》(见《编辑之友》2011年第6期)让我兴奋不已,编辑希望看到那种"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稿件,更向往那种人人心中也很少意识到的内容,任老师的文章就属于这类。在他流畅的语言中,职业的"敏感"让我发现其中两处句式用词上需要斟酌,一处是"我们是否可以说编辑审稿其实就是一种‘拿不准审稿’呢?"另一处是"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学术理论、观点,出现在编辑面前的时候,都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张"鹰熊斗志"照片,引出了武林中心意六合拳一门的传奇故事。相中人乃时年六十岁的凌汉兴和二十六岁的肖力行。照片里,花甲之年的凌老先生一个猴束蹲,足踵着地,下盘稳如  相似文献   

20.
"无用"的阅读与编辑的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10,22(1):93-94
<编辑学报>2008年起新设了<好书推荐>和<感悟>专栏,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我惊喜之余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作为影响力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种传播类核心期刊,而且是报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为主的科技核心期刊,开设这种看似"无用"的栏目,其实是体现了主编的智慧的.这种"无用之用",反映了我们编辑同仁的精神诉求.曾有人动情地撰文说,栏目中推荐的好书,能提升我们的精神,能帮助我们确立更为理性的价值观,能使我们的伤感与快乐充满诗意[1].我想,重视与读者的情感交流,正是<编辑学报>在诸多专业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编辑同仁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魅力所在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