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姓侯不姓候侯和候,不仅是读音近,而且还因这两个字字形太接近了,所以"侯""候"常会被错写。请看下面两例。(1)有人到医院看病取收款收据,发现把他的姓"侯"错写成"候",待指出错误时,收费人员还振振有词地说:"电视上都是这么写的!"于是该"侯"姓就诊者再次说明:"我姓‘侯’不姓‘候’!"  相似文献   

2.
溺爱的真相     
正在W市作讲座时,我提到"明智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有些绝情"。到了互动环节,有个父亲质问我:"难道绝情的父母才称得上是好父母,不绝情的父母就是坏父母吗?"我说:"请允许我先来点评一下您的这句话。显然,您犯了3个逻辑错误。首先,您偷换了概念,我说的是‘明智的父母’,您把它偷换成了‘好父母’;其次,您所运用的是典型的‘二元思维’方式,也就是认为做父母非好即坏,中间地带是不存在的;第三,我所说的‘有些绝情’本是‘明智父母’的必要条件,而您将它改换成了充分条件。另外,为了严谨,我还特意用了一个限制  相似文献   

3.
来信来论     
"您不给‘优’他就不写作业了"今天课上,我把批改完的作业本交给科代表,科代表问:"老师,孙言海的作业写得怎么样?"我随口答道:"一般。"谁知科代表惊讶地说:"老师,这几天孙言海写作业可认真了,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每一个字,天天写到深夜,目的就是要一个‘优’。老师,您就给他一个‘优’吧!您不给‘优’他就不写作业了。"科代表的话犹如一记重锤击醒了我,使我猛然意识到我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我一直认认真真地给学生评改作业,质量高的就给个"优",质量差一点的给个"良好",太差的给个  相似文献   

4.
牵挂     
首段用"十二点二十九分"扣题,时间精确到"分"——足见"我"牵挂父母。此文的"牵挂"是双向的——"今后我一定努力奋斗回报您们的牵挂"——父母"外出打工",不仅牵挂"我"的今天,而且牵挂"我"的明天——以"‘我’牵挂父母"出之,构思十分巧妙。  相似文献   

5.
一位学生写他离开父母到外村上五年级时,母亲送别的情景:“走了二里路,妈妈要和我分手了。妈妈对我说:‘你要听老师的话。’等我走远了,妈妈还在向我不停地挥手,说:‘再见,再见!”’  相似文献   

6.
任峰 《下一代》2014,(2):10-10
正有这样一个"肓人点灯"的故事:禅师见盲人打着灯笼,不解,询问缘由。肓人说:我听说天黑以后,世人都跟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禅师说:原来你是为了众人才点灯,很有善心。肓人说:其实我是为自己点灯的,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才能看见我,不会撞到我,还会搀扶我、照顾我。禅师大悟:为别人就是为自己。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更多的爱和尊重,却很少有人考虑,在"得到"之前,自己付出了什么。就像很多人时常抱怨生活坎坷、世态炎凉,可每当别人走过来请求帮助时,  相似文献   

7.
风,热乎乎的     
此文的亮点是"此时,我的心不再感到寒冷",它是"我笑了,老师也笑了"的内在依据。其中两个"笑"字蕴含不同,前者"学生因有‘乐他人所乐’之心而知‘感动’",后者为"老师因学生有‘乐他人所乐’之心而‘欣慰’"。此文还需要升格:"亮点"句出现后,还要给出"意象",将"温暖"立体化。  相似文献   

8.
1.放大法。突出错别字所带来的表达上的影响,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写错别字不是小事,除了表意不清外,还会带来笑话,不能忽略。如学生把"我躺在‘炕’上看电视",写成了"我躺在‘坑’上看电视"。  相似文献   

9.
<正>习书可晓"写"字义据我所闻,若干习书之人,"写"了大半辈子的"字",并不懂得这个"写"是什么意思。有一回,我"考试"一位喜爱书法的友人,问他说:"你天天练写字,到底怎么才是‘写’的真谛?"他听了,愣住了,半晌说:"写?不就是用笔向纸上画笔道——写成汉字吗?"我说:"老兄说了半日,把‘写’说上三遍,还是一点儿也没讲出‘写’是什么,怎么回事。"他有些"觉醒"了,叹了一声,"哎呀,糊涂  相似文献   

10.
徐静 《基础教育论坛》2013,(Z1):124-126
<正>下课后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六班的张老师哭笑不得地说:"昨天布置的作文小阳一个字也没写,问他原因,他说‘不会写",同桌小丽也说‘小阳从来不写作文,他根本不会’。听完小丽的话,小阳竟毫不在意地说:‘他们都说我不会写,时间长了,我也认为自己不会写,就写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回头     
编者推荐:"您又回过头来,我们母女对视着"——其中的"又"和"着",彰显"难舍难分"中的"难"。此文还需要升格:补充"必须随你阿姨去打工"的背景材料。卒章"您的‘回头’是激励我努力学习的航标灯",宜改为"您的‘回头’一直在激励我‘前行’"。  相似文献   

12.
蒙秀溪 《广西教育》2014,(48):20-21
正"你看这是我们的‘乐雅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环江三小)五(1)班学生陆贝贝指着教室的后墙告诉记者。只见墙壁上贴满了学生写的阅读感悟:"我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虫子的事情特别有趣。还有美女蛇,看了虽然令人害怕,但还是忍不住要看,因为特别好奇。""《窃读记》多好玩呀,‘踮’‘钻’‘挤’这些动词,把‘我’窃读的事情写得生动活泼,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该校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乐雅家园",五(1)班  相似文献   

13.
正鲸鱼说船只会写"1"。船想:"我那么笨吗?"它写了一个"2"。鲸鱼说:"不错嘛。写个‘3’怎么样?"船写出大大的"3"。"哇!厉害!‘8’字可难写了。"船说:"不能再写了。你看,大家都晕倒了。我还是写好‘1’字吧。"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指出:"写作就是在交际需要的前提下,自主、真实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创新就更好了。作文教学要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相似文献   

15.
天堂的位置     
<正>一个小学老师来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一场演讲。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老师说:"我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我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首先在教室里的黑板中间画了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右边写着"天堂",左边写着"地狱"。然后我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在‘天堂’和‘地狱’里各写一些东西。"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17.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18.
美国进口小小说题为《看马戏》,而实际上"那天晚上,我们没有去看马戏""我和父亲开着车回家了",还说这"并不觉得遗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倒回去读,往上文看,事情就很清楚:"一个男人,眼泪像小溪一样流下面颊,嘴唇颤抖着说:‘谢谢你,先生,谢谢你。你真是帮了我和我的家人一个大忙。’"——那个男人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20.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