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人吕不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国商人吕不韦是历史上所有商人中最出色的商人。商人的本领就是交易和投资,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吕不韦是最善于进行长线投资和最大宗贸易。他的买卖非常成功、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2.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三千,吕不韦曾经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成为杂家思想的代表人。而吕不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吕氏春秋》里,包括他的养生学说都可以从中窥探到。  相似文献   

3.
邬春蓉 《兰台世界》2013,(12):143-144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三千,吕不韦曾经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成为杂家思想的代表人.而吕不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吕氏春秋》里,包括他的养生学说都可以从中窥探到.  相似文献   

4.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丽江市招商局办公室收到一张“丽江温州商会成立”的巨幅纪念照。王志正襟危坐在照片正中央.招牌式的微笑里露出几分疲惫。两边分别是温州市一位副市长和丽江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而他们身后,是密密麻麻200多名在丽江投资的温州商人.庞大得像个阅兵方阵。  相似文献   

5.
吕不韦(前?年——前235年) 战国时代,写书编书的人多起来了。从编辑工作角度看,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很值得我们研究。这书可说是先秦编辑工作发展的里程碑,提供了怎样当主编、怎样定体例的榜样。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首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到韩国经商致富,成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贾。后在赵都邯郸做生意,与在赵国做“质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商人把驴带到拉穆镇。拉穆镇坐落在肯尼亚东海岸.镇上居民约有2万多人。该镇始建于12世纪.是由当地的班图人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商人共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8.
自文字记录以来,由经商成功转型从政的巨大成功者,要数战国后期的吕不韦。本文就对吕不韦的经商之道进行考究,分别从"奇货可居"、善于利用官员关系以及广告效应这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望对其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高高级装备要去打高级怪物才能得到。这个需要玩家的实力.更需要团队的默契。好装备不光是靠运气才可以得到.还要靠商人的头脑与果断。这里先说一下,如何在市场上购买极品装备和打造自己的终极武器。在市场上任何极品武器都是天价.没有一定的财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对于每一个精明的商人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购买性价比合适的商品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IT教育:国外大学生就业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系统工程》2010,(3):13-13
埃及:鼓励自主创业 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是埃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愿望,埃及政府做出了种种努力,包括资助私营和中小型企业、鼓励外国和本国商人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创建自由贸易区等。  相似文献   

11.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为秦相国以后,招致食客三千人。他看到当时诸侯的辩士善于著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典。吕不韦非常重视书籍的著述工作,不仅组织有著述能力的门客集体撰写《吕氏春  相似文献   

12.
吕不韦的经济管理改革在思想上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经济思想和治国理政思想的兼容并蓄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上以农为本、兼顾工商、轻徭薄赋,对秦国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是如老葛朗台那样的贪婪攫取金钱的悭吝鬼,就是像电影《大腕》中所描述的“只买最贵不买最好”那般炫耀性消费的暴发户,或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吸血鬼似的为富不仁,总之。文学和新闻中的商人大多是负面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的急速变迁已经把商人阶层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沿,他们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撰文著书得酬,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肇始。《史记·吕不韦传》载,吕不韦先“厚遇”三千食客,再“使其客人人著所闻”,汇各派学说于一书。《吕氏春秋》可说是“厚遇”换来的。书成布国门,“悬千金其上”,宣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现代的稿酬就滥觞于战国时代的“厚遇”和脍炙人口的“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9,(30):39-39
义乌/阿拉伯人浙江义乌有一个阿拉伯人聚居区。在浙江的阿拉怕人大多是商人,还有一些翻译人目和小敷。卟国穆斯棒商人文化普遍较高,有经济头脑和一定的财力。义乌当地政府的统计显示,长期居住在义乌的阿舡伯人已经超过3500人.另外,还有数目鹿大、无法精确统计的采来往往的阿扭伯人。伊拉克驻华走使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居住的伊拉克人大约有2000到3000人.  相似文献   

16.
回建 《档案天地》2009,(4):45-45
(二)散居回族传统经济特色需要在工业化背景下拓展 在历史上,散居回族经济发展在产业选择、技术更新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在商业方面,回族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和杰出的经商禀赋。回族商人的经商禀赋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族的先民来自波斯、阿拉伯商人.子承父业.其后裔大多以经商为生.另一部分人虽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改行从事农业生产.但仍保留兼营商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寻求合作     
寻求合作外商寻合作伙伴加拿大一商人拟在我国交通方便、水电配套的地区寻求合资生产花岗石板材的伙伴。生产该产品需投资160万美元,其中外资占60%,产品60%外销,合资期限20年。韩国一商人拟在我国寻求生产新型疑固砖的合作伙伴。生产该产品需建厂房500平...  相似文献   

18.
吕不韦将洋洋二十余万言的《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撇开政治上的用心不谈,也撇开吕不韦炙手可热的权势不谈,他这种对其编辑成果的极度自信还是绝无仅有的。“一字千金”无疑应该成为编辑工作者的追求目标。遗憾的是,眼下的出版物几乎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一般的图书和期刊不必说,即便是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辞书,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随书赠送”勘误表,弄得不好还有“勘误之勘误”。  相似文献   

19.
近读报刊,见仍有人援引司马迁的话,把《吕氏春秋》作为不能增损一字的范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说的:“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实,所谓《吕氏春秋》不能增损一字,不过是吕不韦为了显示他自己的权势,借此看看是否有人敢于反对他罢了。东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企业家.作为商人.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承担着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家一样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