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该研究以公安院校大学生为样本,编制《公安院校大学生劳动观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劳动观总体状况良好,不同年级学生在劳动目的意义观、劳动荣辱观、劳动分工观三个因子和总体劳动观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劳动目的意义观、劳动荣辱观两个因子和总体劳动观上具有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学校重视、课堂教学、辅导员管理、家庭教育对劳动观三个因子和总体劳动观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合数据分析结果,该研究提出有的放矢地推进公安院校劳动观教育、发挥教师在劳动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家校一体化劳动观协同教育平台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尊量表,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中学生在心理健康上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而在初、高中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邓易 《科教文汇》2014,(11):191-192
教师角色是教育观的先导,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育观的发展,目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幼儿体罚事件,反映出部分教师角色观的不正确、不科学。为了减少教师伤害幼儿事件的发生,重塑其教师角色观是关键。本文主要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是幼儿教师的角色观;二是幼儿教师正确角色观的树立;三是对影响教师角色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外在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幼儿教师角色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4.
针对职业学生对劳动存在的认识误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结合当代劳动形式的变化,阐述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仍然是最光荣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针对职业学生对劳动存在的认识误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结合当代劳动形式的变化,阐述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仍然是最光荣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王倩  李宗芸 《科教文汇》2023,(9):178-181
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综合育人目标,对2022年部分高考生物试题中蕴含的劳动元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试题以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科学、食品科学为载体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基于此,得出如下教学启示:(1)革新劳动教育观念,实现“五育”融合;(2)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形成创造性劳动观念;(3)引入科学家“劳动楷模”,树立科学劳动观;(4)强调课后自主探究,提高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321个样本的统计分析,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选择、就业方向、就业信心等几个方面调查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及特点,通过对比高职男生和女生的职业观的现状差异来探讨性别因素对职业观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术恒 《科教文汇》2008,(29):54-54
女性主义是西方一种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其派别繁多,研究涉及领域也较广。在教育领域,女性主义者把研究内容界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其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以及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再从目的观、师生观、研究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女性主义教育观,探讨女性主义教育观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藏自治区387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西藏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较高;不同教龄、职称、性别的教师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学校类型和民族的教师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升西藏中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落实尊师重教,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加强职前教育,奠定教师职业认同的基础;提升在职培训质量,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要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让教育人生因认同而幸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就业双向选择体制的实行,特别是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女大学生因性别的差异而凸现出更大的就业劣势,通过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传播社会性别平等观,打造女性公平就业的平台和建立健全就业和劳动市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等手段是可以为破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提供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研究大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笔者向广西4所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高校的410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显著差异,但在专业、年级上没有差异;第二课堂参与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呈现正向显著影响。广西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以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要点,在高校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基于广西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本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2001年江泽民明确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人生终身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冬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全面贯彻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承担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建设学习型的时代,高校的教职工应该树立全面学习观、专业化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和终身学习观。  相似文献   

13.
刘蔚婷 《科教文汇》2007,(11Z):172-173
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儿的剧本《九重天》,因其独特的社会性别观,在当代英国剧场里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以法国著名叙事学家托多洛夫的平衡叙事理论为基础,对《九重天》中邱吉尔企图建立一个“去中心、去权成、共产、无性别”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性别观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否只有消除男女的社会性别差异,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4.
崔杰  高杨  辛会芳 《科教文汇》2010,(36):12-14
本研究利用人际关系量表旨在调查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根据自编团体辅导方案对人际关系困扰较多的学生进行干预,以此来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结果显示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较好,性别、生源地以及民族之间人际关系困扰差异性显著,而学科差异不显著。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人际关系困扰较多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团体辅导是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教育启示:结合民族特点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提升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民族融合,组织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团体活动。  相似文献   

15.
马宁  张丽娜 《科教文汇》2012,(27):12-13
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人类劳动的发展史,劳动是人类的本质,而机器作为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亦是开发技术标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劳动力和机器的形式和性质不断变化。大量的"无人工厂"的出现似乎表明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的劳动了,而它所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解读和审视。本文基于马克思关于劳动与机器的经典论述,梳理其劳动观、机器观,试图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当今日益复杂的技术现象。  相似文献   

16.
黄雄辉 《科教文汇》2009,(17):138-138
从年级对初中生数学学习观、性别对初中生数学学习观、初中生效学成绩对数学学习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进行了教学反思,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科学界的性别分化与性别隔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聚任 《科学学研究》2000,18(1):97-103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的参与。但科研职业生涯方面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 ,这与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及性别隔离这些制度性结构障碍密切相关。本文将侧重于分析影响男女科学家职业生涯分化的结构性障碍 ,说明其生涯道路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电话女接线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女性职业之一,从事这项职业的女性被认为是“摩登女性”的代表。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大众报刊、档案等史料的整理,梳理出中国近代电话接线生职业从业性别的转变;分析了女接线生日常工作中遭遇的控制及其有限的反抗;并着重探讨技术与性别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女接线生的具身实践构成了电话技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线职业的女性化及女接线生媒介形象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电话有了“她”色彩;同时,电话亦非只是价值中立的简单工具,技术领域的劳动性别分工再现了传统性别文化,新技术领域复制甚至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观念与秩序。  相似文献   

19.
殷实  张丹 《内江科技》2014,35(12):94-94
本文首先根据调查问卷,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最后分别从性别和专业两个角度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越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6,38(1):126-135
中国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不仅为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同时将改善农民生计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本文基于劳动参与的面板Probit模型和劳动供给的集群固定效应模型,利用全国6省区15县1995-2012年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对劳动力利用与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对农户非农劳动参与和供给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对农户进入非农市场和提高参与非农劳动时间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防护林工程的正向影响不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对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又进行了不同参与时间的影响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方面持续性不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