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与学科建设很不切合时宜的“话语”表达问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只有走出传统学术表达的“革命误区”,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学术发展的新话语体系,做到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信而美”,才能成为一门独立而自成体系的学科,并与国际学术接轨。  相似文献   

2.
北平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之一,其“会员制度”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制度”一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1948年北平研究院第一届90名“会员”的产生过程及会员的年龄、籍贯、学历、任职、去向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进行比较。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术精英群体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理解中国现代学术评议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之重要意义,并体察社会使命、学术自由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北平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之一,其“会员制度”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制度”一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1948年北平研究院第一届90名“会员”的产生过程及会员的年龄、籍贯、学历、任职、去向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进行比较.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术精英群体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理解中国现代学术评议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之重要意义,并体察社会使命、学术自由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钱穆、余英时以史学立场为学术路向论述儒学,他们不仅推崇宋明理学,而且对于清代“道问学”精神评价甚高,并指出宋明与清代之间存在学术渊源。这与现代新儒家独尊宋明理学,语垢清代学术的哲学立场不无抵牾。然而,就其复兴儒学和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看,他们仍然相互同情,心有戚戚焉。因此,钱、余与现代新儒家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仍可被视为20世纪复兴儒学这一学术思潮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5.
“实践转向”的教学论研究陷入理论与实践的“伪通约”、传统与现代的“伪衔接”和文本与现场的“伪表述”的两难境地中,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教学论的生长点是什么。教学论是历史性的思想,是实践性的历史,建构“历史·实践”的中国教学论体系,需要建立在通晓历史思维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介入现实生活和事实基点上的实践探索,展示学术个性和情怀基准上的品性塑造。  相似文献   

6.
学术本是个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名词,讨论中国古代学术问题,加上“传统”二字,是为了与中国近现代和西方加以区别,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是一个主要的特点,首先,它统一于道,其次,它有一系列与西方分科不同的范畴和术语,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学术著作都是百科全书式的,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其原则。方法,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利弊兼存。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概念直接与卢梭的教育理论联系了起来。人们常常认为,是卢梭“创立”了现代教育,或至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前辈。本文认为,“现代学术”或“实验教育”是在17世纪晚期的“古今之争”中加以讨论的。这场历史性的重要争论过后, 教育和学术便与现代科学的开放经验联系了起来。与这种传统相对照,卢梭并不是一位现代作家。将他的教育概念作为19世纪末所谓“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的基础, 这实在是太矛盾了。进步教育的意象被儿童心理学、尤其是被认知发展理论所强化。卢梭克己自制的“消极教育”概念在很多方面与这些观点相对立。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着重考察作为知识分子的徐复观之学思与经历.第一部分“学术与政治”论及徐既关心政治,但又坚持学术独立和不屈从于政治的态度.第二部分“传统与现实”讨论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徐对传统与现实的阐释.第三部分“中学与西学”探讨徐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就不能不涉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能否正确地对待“传统”,是关系我们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对我们的国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羊春秋先生的新著《领略传统学术的魅力》(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阐释中国传统学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传统与现代”这一重要问题作了深思熟虑的、富于启发性的回答,不仅立场、观点符合时代的精神,而且学术思潮方面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方法、论述语言亦具有浓厚…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突破了传统与近代学术思想的拘囿,大胆运用西方学说来阐释中国的文化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执着地追求学术的“独立”,积极地倡导学术的“自觉”,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国“公民科”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由封建帝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中,伴随公民道德观念的滥觞,公民资格意识的倡导,公民教育制度的实施,"公民"概念这一舶来品最终落户中国。公民科取代修身科跻身国家教育课程体系,既是民主政治思潮在教育层面的反映,也是共和政体下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回应,更是近代仁人尝试对国家层面进行"公民"意识启蒙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仿真技术基础》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仿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新兴学科,仿真技术则是该学科所涉及到的有关具体技术,而仿真技术的基础内容则是该学科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技术部分,是控制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针对"仿真技术基础"本科课程的特点和现有弊端,提出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救亡图存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想望是清末民初倡导女权的主要驱动力。男性主导的事实,"强国"、"保种"的目标,都决定了女权运动从一开始就运行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轨道中的命运。与此相应,文学作为女权倡导和"民族共同体"最主要的想象方式,也得到了一种同质性的理解和运作。于此语境,清末民初,"文治武功 女权 爱国"的"新女性"构型在文学想象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讲话》为依据的“当代文学”确立其全国性支配地位的过程,不仅是国/共军事、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其建构的合法性表述。除却冷战格局造就的阶级话语的重要性外,民族主义话语也在“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讲话》建构了一种以“政治社会”为主体、将90%的“人民大众”整合于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想和文化动员机制,从而区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市民(国民)社会”为主体的民族一国家构想。“当代文学”在创建这种“政治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使自己超越了作为“国民文学”的“五四”新文艺传统。论文首先通过对三个历史文本的分析描述了“当代文学”生成的轨迹,进而通过对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对于现代国家主体的不同构想,讨论有关知识分子(作家)的功能,及文学赖以传输的文化生产机制之间的差别,从而具体剖析“当代文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小说《原地》全景式地描写了至今尚存的原始部落“埃塔”牧民的生活状态和“走婚”制民族风俗。现代文明进入“埃塔”后,所发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考,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18.
论“说”的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 ,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 ,“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 ,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 ,尊重“说”的权利 ,培植“说”的勇气 ,锻炼“说”的智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20.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