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我国古代书目中“杂家类”的演变,得失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 编辑书稿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增长、开发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编辑工作人员在某些方面, 必然会成为一个见识较多、较广的人,这样的人大概可称为“杂家”。编辑工作这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本身,为杂家创造了积累知识的条件,杂家又为增长知识、提高书稿质量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杂家与编辑是息息相关的。战国末年和汉朝初年,折衷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些杂家——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部叙、类叙、书下提要和按语为主要材料,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而推究了杂家类这种分类以及著录情况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30年前,当时我还年轻,和一批同龄的土改队员一起,告别了农村工作,踏入编辑队伍。一位老前辈谆谆劝勉我们说:“编辑要是‘杂家’,是什么都懂一些的行家;是善于和三教九流交朋友的交际家;是能洞察过去、预见未来的通家。”当时,对于我们这些经世不久而又有着许多幻想的年轻人,“杂家”这名词,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诱人,促使你去“胜境探幽”。从此,“杂家”深深地嵌进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左”的和右的风浪中,“杂家”蒙受过许多责难、误解和讽嘲,编辑工作的实  相似文献   

6.
“杂家”与“横通”和书店工作颇有联系。古有人称书贾(即书商)为“横通”,褒赏他们“学问虽不能达于大道,但因接近名流,习闻名论,也有博雅君子不及之处”。“杂家”与“专家”、“横通”与“纵通”,历来是兼长并蓄,相辅相成的。我们书店工作人员应成为当今的“杂家”、“横通”,“用其所通之横,以佐君子之纵”。旧时商贾能做到,而今新人倘  相似文献   

7.
杂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说,编辑是“杂家”。相对于专家而言,在这里,“杂家”实属贬意之词,杂家不如专家。在一般情况下,“杂家”和专家在学识水平上确有区别,但对“杂家”应做具体的分析,不加分析地断  相似文献   

8.
编辑应为杂家李国维一、编辑应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此虽乃老生常谈,但确是由我们所从事编辑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出版分工范围专业化,但是各方面的知识在同一种书稿内穿插其中,在自然科学类的书稿中免不了间杂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在社科类的书稿中...  相似文献   

9.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10.
杂说做杂家     
查<汉语大词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一篇<要做杂家>的文章,就是我查某一词条时意外获知的.文中有曰:"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咱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一新兴门类兴起时,若不是从某类中独立出来(如史部之于六艺略春秋类),或与某部关系极为密切(如史部之地理类),则往往先附于子部杂家之下,待有类可归或能单独立类时再析出。这样,子部杂家类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学术门类的新发展。明清学术发展的大趋势,在《四库提要》子部杂家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梁元帝萧绎以其所著<金楼子>"以为一家之言",但通过对<金楼子>的考察,萧绎的思想并未形成一种独有的新的理论体系,它最多只是停留在以儒、道为核心,杂取佛教、玄学和墨、农、法、兵、名等家思想的"杂家".  相似文献   

13.
杂家型编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上述那种实用主义地歪曲杂家的做法受到应有的抵制。我国出版界有识之士,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直气壮地公然宣称某些知识博洽、造诣较深的编辑家为杂家,并提倡编辑要加强杂家修养,做杂家。曾因写《杂家》一文而被姚文元等人无理  相似文献   

14.
杂家何满子     
本文介绍了编辑家何满子作为一名全能的杂家型编辑其"杂"的各个方面。通过采录何满子生命中几个典型的精彩片段,凸出了何满子才华横溢、博学强识、以专驭杂而又执著追求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5.
侯诚 《新闻知识》2001,(1):33-33,25
有人说搞新闻工作的人知识面都比较宽,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理论上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一项基本功。同时要热爱新闻事业,熟悉新闻业务,提高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干部,既要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又要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有比较“杂”的知识,要求比别人更多懂得一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东西,力争成为一个“杂家”,特别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杂家”。 “…  相似文献   

16.
杂说做杂家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8):100-100
查《汉语大词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一篇《要做杂家》的文章,就是我查某一词条时意外获知的。文中有曰:"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要当“杂家“,这是多年来新闻行业对记者传统的要求标准。而如今,随着时代节拍的发展,以及新闻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医疗保健等各行各业的全方位介入,拙以  相似文献   

18.
早就听人说过很久以前曾有人把编辑称作"杂家",笔者以为这是个比较贴切的称谓.倒不是看中了"家"的头衔,而是对其中的"杂"字稍有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温岩 《新闻采编》2002,(2):13-14
新闻记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内,我们倾向于认为,如果在博大与精深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话,新闻记者应该是“杂家”,这一观念几乎成了一种定式,而且至今还被不少业内人士所认同。 “杂家”型记者的观念伴随中国新闻事业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众多老一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至  相似文献   

20.
徐捷 《记者摇篮》2006,(8):43-43
“杂家”,现代汉语字典是这样解释的,指知识面广,什么都懂一点儿的人,我认为,在创新时期,做一个合格的新闻资料工作者,就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就应该是一个杂家。杂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因为图书资料专业人员,他们本身具有图书资料专业知识,图书资料专业本身它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区别于其它不同专业的个性,然而,作为在党报工作的新闻资料工作者来说,他不仅要具备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所具备的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第一,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现在有些人,一听学习理论,讲政治,就自觉不自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