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宗教在马基雅维利思想中的地位。2传统的和普遍接受的诠释将马基雅维利的宗教视为一套信仰体系,其价值取决于它对国家所产生的功能性效用。在这一点上,据说马基雅维利与西塞罗3、孟德斯鸠4、托克维尔5等人相类似。这种观点基于这样一种主张——这一主张如今已成为对马基雅维利的一种现代理解的基础——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发展了一种与道德的、神学的和宗教的根基相分离的政治学(也就是贝内德托·克罗  相似文献   

2.
为挽救四分五裂的国家,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提出政治善与道德善两分,使君权摆脱神学,面向真实的人性,为现代政治学诞生奠定基础。此外,马基雅维利还从法律和军队是保障、人民是君主权力后盾、加强君主自身修养、以非道德手段对待非道德现实等方面,分析其对君主统治权术的构想。以上思想都暗含马基雅维利对近代政治思想实证主义的认知方式,从而首次将政治还原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马基雅维利与圭恰迪尼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人物,两人的著述都蕴含了丰富而颇有创新的政治思想。通过将马基雅维利与圭恰迪尼政治思想的诸多面相进行比较,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从"他者"的视角透视彼此政治思想的意蕴和内涵。马基雅维利和圭恰迪尼在人性论、命运观、政治现实主义、共和主义和国家统一观上有诸多可以参照对比之处,可用"和而不同"一词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4.
马基雅维利在政治思想史中是一位颇具争议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分析各路学者解读马基雅维利共和思想的不同路径,试图找到理解马基雅维利共和思想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是中西方对政治思想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两者的政治观都属于君主专制主义,但由于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偏重于帝王独裁,马基雅维利偏重于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是中西方对政治思想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两者的政治观都属于君主专制主义.但由于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偏重于帝王独裁,马基雅维利偏重于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7.
一、马基雅维利的治国技艺之学
  研究马基雅维利这样的作家,都会难以避免地借助一长串评注者的作品,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地将一系列本不属于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归在马基雅维利身上,以便由此来扩展或者解释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像《君主论》或者《李维史论》这样的作品,我们在阅读时不免带有种种的预期,我们的解释工作所受影响最甚者,莫过于此。我们总是将自己的范畴套用在马基雅维利身上,从而随意地对马基雅维利实施断章取义;而且,如果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环节上,那么,我们倒也不难说服自己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凭借他作品中的边缘内容来评判他的主旨,如果我们总是那么随意地将种种理论归在马基雅维利身上,而这样的理论在我们看来也许是马基雅维利所作陈述的自然涵义,但于作者本人而言,却从未见证过这样的涵义,或者从来都不觉得有必要指涉这样的涵义;那么,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是有意无意地将许许多多我们自己的观念强加在马基雅维利身上,而且,我们此举也等于是把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强加给了马基雅维利。因此,重要的是,应当依托马基雅维利自己的目的和意向去解释马基雅维利,应当致力于了解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于他自己的意义,致力于了解他对自己那个时代的思想或者实践究竟想实施怎样的变革;即便我们转而探讨他的历史地位或者考量他对于今天的意义,我们也很可能会把问题搞得一塌糊涂;因此,在品评马基雅维利的作品时,就应当以这方面的考量为主导原则。真正重要的是找出这个人的特殊天才所在,找出这个人的实际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主导情感;尤其是要记住他本人宣示过的政治思想意向,而非他的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波考克把政治思想史视为政治论说的历史,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一个政治作家的言说本身就是以语言表达或实现的行动;其二,作家在语言层面上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回应常带来了语言范式的转换。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他通过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命运"语言的探索,提出马基雅维利为公民共和主义带来了语言范式的革命。考察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语言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三层含义:公民德性的普遍化、德性的政治化和德性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9.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宣称自己教导“有效真理”,也就是某种政治现实主义,从而与之前的传统决裂。但是对比考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V.10-11)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相关教导却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相似性。亚里士多德似乎早于马基雅雏利近两千年就已经以自己的名义明白无误地昭示了那些“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真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在有意教导邪恶的意义上背离之前政治哲学传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秩序论预设了两组基本范畴:其一为形式与质料之对立,另一则为超越常态与常态秩序之对立。前者表达出政治作为一种技艺的观念,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而超越常态的政治活动则提供了激进政治变迁之可能性。由此两组范畴出发,可以理解马基雅维利政治秩序论的主要内涵与议题。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秩序论与当代公民共和主义和政治决断论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应当考虑两者兼顾的综合性观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王权统治中心的都城不仅是王权统治的象征物,而且集中体现了王权主义政治文化。都城的严整建筑形式包含着王权至尚思想、君临天下意识、礼制观念和天人感应学说等多种精神内涵,通过对都城形制、布局和建筑等的精心设计,以突显其王权统治的绝对权威,强化都城的政治中心功能和王权主义统治。都城的建筑形式与王权政治的精神内涵互为功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马基雅维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的范围涉及到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史学思想、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以及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等方面.总体评价是褒大于贬,肯定了马基雅维里的进步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利和韩非,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之下,他们的政治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君主论》和《韩非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二者之间在"性恶论""实力论""统治权术"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点,同时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二者的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宁都三魏的研究主要涉及生平、文论、思想心态等方面,大多以魏禧为研究重点,对魏际瑞、魏礼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魏禧的文论具有长于策论、提倡经世致用、注重积理与练识、强调立本为要的特点。在对宁都三魏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大多以文学作品的文本为出发点去探析文学与世界的多角联系的论著,研究视角缺少开阔的文化品味和深刻的文化批评色彩。有关三魏思想心态的研究主要围绕遗民心态、伦理思想、社会启蒙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军事思想和爱国思想展开。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克劳塞维茨与孙武军事伦理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劳塞维茨与孙武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并且他们研究战争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导致二者的军事伦理思想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军事民本思想、战争的道德伦理评价标准、治军的道德策略、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4个方面。对二者的军事伦理思想进行全面的比较,有助于对二者军事伦理思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东林党议作为晚明社会最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促成了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觉醒,时事文学的勃兴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真实而迅捷的反映。明亡前后,东林党人患义观念向批判君权意识的演进,成为时事文学创作的主旨,体现了文学对于政治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东方各国的官僚集团都是世袭的卿大夫,他们世代为官,拥有私人武装和封地,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地处西陲的秦国,虽然也有庶长这样颇有权势的武官,但是其官僚中却未见有东方各国那样独立性很强的世袭卿大夫。卿权的薄弱就意味着君权的加强。至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彻底成功正是依赖于秦国君权的强大。东方各国虽然也采取措施削弱卿权,但由于世卿的势力根深蒂固,仍有很大的保留,因此,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存在着更多的羁绊。  相似文献   

19.
从传说时代到秦统一六国,最高统治者的名称经过多次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暗示着王权的改变。从传说时代到夏、商、西周,名称由帝到王,标志着从军事民主的禅让制过渡到一统天下的家天下,但一统较为松散。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周天子依然存在,周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甚至诸侯国国君的权力也在被削弱,家臣和卿大夫的权力在上升,一些诸侯开始称王,一些卿大夫夺取诸侯的权力也开始称王,共分权力,说明周天子不能再一统天下了。从战国到秦统一六国,由王改为皇帝,标志着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成。从此以后到清朝灭亡,最高统治者都称皇帝,权力也集中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