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节描写在文艺创作中的魅力,我们早有体会,而在新闻文体写作中,细节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犹如一支神来之笔,使新闻这一朴素平安的文体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源于文艺创作中的细节一词,其不同之处是文艺创作中的细节是虚构的,而新闻作品中的细节必须完全真实。如何掌握和运用细节描写呢?笔者认为:一、深入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与文学创作相同,在写作新闻之前,必须拥有大量的、丰富的素材,那就是必须对报道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作者到现场去采访,到第一线去采访,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采访。穆青同志在谈到人物通讯的写作时说,生活本身是丰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细节,本身是一个文学术语。传统新闻写作,要求把新闻的五要素写全,即为一篇完整的新闻。细节描写,在这里颇有画蛇添足之感。电视新闻虽然受报纸、广播新闻的影响很大,对细节的运用也不够重视,但是在优秀电视新闻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运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6.
刊林漫步     
使命·道德·情感——新华社社长穆青谈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号手,缺少使命感的人,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要善于用我们手中之笔去反映群众中蕴藏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那些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如果缺乏深入生活的决心,自以为只有浮在上面写名人、写秘幕才能产生轰动效应,那就背离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原则,是绝然写不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新闻作品的。  相似文献   

7.
穆青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而且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著名记者。从《雁翎队》、《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从《历史的审判》、《珠江起风帆》,到《抢财神》、《潮涌中州》……穆青同志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写作了一批脍炙人口、影响久远的新闻佳作,成为中国新闻精品长廊中的瑰宝。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生能有一篇作品被传诵一时已属不易。但是,这样的作品,在穆青的笔下岂止是一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的“原料”,因此,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关键。一、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的完成及访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  相似文献   

9.
重点涉及的是一个事物的一些部分与另外一些部分的区别,一些发展阶段与另一些发展阶段的区别,是事物本身结构和发展上不平衡的问题。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重点。记者要善于将重点与事物的一般部分区别开来,着重抓重点。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新闻采访的要着。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开幕》,是郭玲春写的一篇风格独具的会议新闻。作者突破了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的陈格旧套。这篇新闻写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然而,翻阅时下的某些报纸,一些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依然时有所见。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认识不明确。一些新闻写作者尤其是初搞报道者,弄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以为写报道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虚构,结果稀里糊涂地搞了假报道。二是采访不细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一些新闻写作者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并且…  相似文献   

11.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广播新闻要让听众喜闻乐听,就要讲究宣传艺术,有必要学点文学笔法。 文学作品非常注意细节描写,不过那些细节多数是虚构的。广播新闻的写作与艺术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绝对不允许随意想象、添枝加叶。但是,广播新闻可以借鉴文学作品的笔法,适当的用些画龙点  相似文献   

13.
写好视觉新闻,采访到形象的画面或镜头和典型的细节,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讲究文字表达也不可轻视。否则,采访到符合视觉新闻要求的素材也难落实到稿纸上。更难写成视觉新闻。 那么,如何使视觉形象活跃在新闻里呢? 从写作的经验来说,首先应做到的,根据视觉新闻的要求,在写作上避免概念的陈述,多用展示新闻事实的描写笔法。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曾提出:“新闻写作要表  相似文献   

14.
王小宇 《记者摇篮》2009,(12):35-35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上)解放军报社杨子才编者按穆青同志是我国杰出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擅长人物通讯的写作。穆青的优秀作品,已成为新闻写作的典范。杨子才同志致力于研究穆青的新闻作品,探索穆青人物通讯写作带规律性的问题,写出了甚具深度的长篇论文。感...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一种获取和采集新闻素材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报纸或广播中的一切体裁的写作都离不开采访;即使写评论也要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意图,了解实际工作的情况,因而也离不开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笔者总结采访的类型大体可分为有线索采访和无线索采访两种: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就提出"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主张。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已对固有的新闻表现形式不满足,穆青同志这一主张越来越显示  相似文献   

19.
提倡写视觉新闻,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穆青同志曾说,改革新闻写作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倡写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是借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使之能呈现出典型细节、生动画面和立体感,以达到如临其境.听其言、感其人的现场感.因  相似文献   

20.
提倡散文式新闻,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引起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重视。早在1963年,穆青同志就提出过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他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的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彻底解放思想,敢于创造,新闻写作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然而,这个关系到新闻改革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