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清时: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使我们无缘诺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3.
<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宇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是对那些作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学者的最佳褒奖了。在每一块奖章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以及人物,而获奖者只是作为其中代表,领取了这一奖项。我们在此对2010年度获取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的原理及意义进行解说,让大家能更深入地进入科学家们获得丰收的世界。此外,还有常被称作"搞笑诺贝尔奖"的Ig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组织者会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对诺贝尔奖进行无厘头模仿以及致敬。他们的评选标准为:"乍一看好笑,却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评委中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成为了第一位诺贝尔奖及Ig诺贝尔奖双料得主,他曾于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的实验获得后者。我们相信,只有当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乐趣、生命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功名之争,诺贝尔奖才会真正出现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5.
当一年一度的世界诺贝尔奖正在陆续揭晓之际,其“姐妹奖”一伊格诺贝尔奖(Ig Nobel)的颁奖典礼也于日前在哈佛大学开幕了。这一常被称为“搞笑”或“另类”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由哈佛大学及位于康桥(Cambridge)的科学幽默双月刊《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发起的,旨在鼓励人们在科技领域发挥“不同寻常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展现科学研究人性和有趣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赵洋 《百科知识》2012,(23):7-9
2012年10月12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的和平奖颁发给欧盟,从而使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尘埃落地。最为特殊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和平奖是六个诺贝尔奖当中的一个,根据当年诺贝尔的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而和平奖则由挪威选出。之所以和平奖的评奖权在挪威,是因为在诺贝尔去世时挪威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在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中获奖.当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是为人们熟知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姐妹奖"--lg诺贝尔奖(又称搞笑诺贝尔奖)可能知者不多,它是由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共同设立的.评奖要求是"不寻常、幽默、有想象力"(前几届搞笑诺贝尔奖我刊2004年第3期有专文介绍).在2004年10月4日真正的诺贝尔奖拉开序幕前一天,第13届搞笑诺贝尔奖也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0.
<正>三大自然科学奖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仍在持续发酵。三大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何在?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10月5日至7日,2015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逐一揭晓。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中微子领域研究第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人》2007,(10):43-47
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NobelPrize)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阿尔弗雷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但他对自己的发明用于破坏感到震惊,在即将辞世之际于1895年11月27日在法国巴黎的瑞典—挪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奖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自然科学的,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及医学奖,另一大类是人文科学的,包括文学奖、和平奖和60年代以后才增设的经济学奖。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并有定论的是前一大类——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一般说来,科学家们都把获得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视为殊荣,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也都把本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看作为本国科学水平的标志。人们往往把获取这一荣誉形象地比作“走向斯德哥尔摩。”  相似文献   

13.
在每年的诺贝尔奖公布之前,另一个别开生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哈佛大学轰轰烈烈地举行了。这个“诺贝尔奖”叫“Ig诺贝尔奖”。Ig在英文里是“Ignoble(不名誉的)”的缩写,在瑞典语里则是“把icke godkant”的缩写,意思是“不及格”。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又如期揭晓了,如今,科学不再是板着脸的严肃模样,而有着诙谐幽默的一面.不妨,让我们来分享一下2012年搞笑诺贝尔颁奖典礼上那些好玩的科研成果. 你知道从哪个角度看埃菲尔铁塔会更小吗?荷兰和秘鲁的几位科学家研究发现:身体向左倾斜时,看到的埃菲尔铁塔会更小一些.这项研究使他们收获了心理学奖.现在,你知道让别人猜测你身高的时候让他们摆什么pose了吧?! 在跑步时,马尾辫总是会左右摇摆,而不随着脑袋上下晃动.这是为什么呢?一群没有扎马尾辫的英美科学家对马尾辫运动时的力学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跑步者的脑袋挡住了前进的运动路线,使得马尾辫只能左右摇摆.这项研究获得了搞笑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5.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科学奖是奖给世界上有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家的。绝大多数诺贝尔奖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教育事业,但是也有少数进入了企业界,其中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过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创新》2014,(1):4-5
每年10月,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被一件事吸引——诺贝尔奖的颁发。但就在诺贝尔奖颁发的前一一两周,还订一个大奖同样值得关注——搞笑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革新》2011,(12):9-15
核心提示:科学是严肃的、严谨的、深奥的、神奇的,正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2011年10月,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陆续揭晓。最先公布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法国、加拿大三位科学家获得,他们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而荣获此项桂冠。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