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前,随着多元文化传播,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性影响社会主流思潮对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引领,特别是青年学生受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大。增强网络空间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力有助于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塑造文化共同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思政教育要加强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理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逻辑生成关系,认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明确网络空间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价值,促进青年学生在行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1,(4):54-58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范式应该注重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性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命运等四个向度进行转换,以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解释力,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83):156-157
网络空间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削弱,以及受到网络空间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念存在较大问题,需要我们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力和凝聚力,通过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安全观,提高网络空间的防御能力,清朗网络空间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念。  相似文献   

4.
增强网络语境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度,有五条主要路径。一是学习和落实党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对"网络"的相关论述;二是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象征符号;三是突出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四是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获取网络中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五是要清除某些负面性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雪婧  闫立志 《文教资料》2014,(23):84-8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网络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掌控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发生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巨大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探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优化虚拟社会,尤其是网络文化背景下,"90后"学生的价值取向,从其意识形态领域构建高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郭莉萍 《文教资料》2010,(8):212-2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网络的自身特点.网络文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传播平台.是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是狭义的概念,特指"主流意识形态",即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特征与特殊功能。转型期的特殊境遇对主流意识形态重塑批判建构功能、合法化功能及社会整合功能提出了强烈诉求。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旨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当务之急在于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形式、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网络、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宣教方式及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信息文化多元格局中 ,高校“两课”教育的定向性与网络传播的散发性之间的矛盾 ,造成主流文化垄断话语权威被分散到虚拟社群中 ,使得主流文化趋于分化和细化成为必然。“两课”教育模式通过网络信息特征来审视自己的形式 ,积极参与活动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师生在政治倾向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客观上也造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复杂性,表现在市场逐利性思想入侵网络对抗高校主流价值观,网络舆论非理性传播误导高校学生,网络文化潜在的不良影响难以掌控,西方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共享功能,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高师生政治鉴别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利用高校网络平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等方式,多措并举,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相似文献   

11.
在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深入厘清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本关系,客观认识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乡土文化价值式微、文化建设主体势弱、乡村文化肌理消蚀等现实困境,并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意识形态教育和打造乡村意识形态工程等方面充分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对策,对于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治理”是指或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地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极端重要;治理根本目标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伟大旗帜之下;治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是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建设性与斗争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治理的重点是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抓好重点群体的队伍建设、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意识形态治理、转变对外宣传方式塑造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3.
电视诞生之时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装置,电视奇观化通过戏剧化的方式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使得电视变成了解构和重构意识形态的利器。本文就通过分析谍战片《潜伏》的人物塑造和感情戏,来窥探奇观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着认同感不强、部分同学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政治素养低、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和网络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刻不容缓。正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正确分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的契机,从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加强内部监管等方面,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形成清朗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场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场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社会责任原则、学校发展原则、学生成长原则和文化陶冶原则,通过思想性、艺术性、队伍性和技术性路径为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繁荣保证、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建构新的网络流动空间,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从虚拟符号化环境出发,倡导双向度教育理念,构建用户型教育模式。国家主体、受众客体及其作用机制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要注重动态场域、网络语言、多维文本的变化,不断优化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环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影响、掌握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机理,促进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性循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对陕西省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频率、一般情况,对网络的认识、主观选择,网络技术,网络诚信等问题进行调查,以通过对网络文化主体特性的分析与探索,寻找青少年主体性塑造的主要途径,探寻在网络文化活动中塑造青少年主体性的实践途径,探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为塑造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认识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玉洁  赵岩 《教育探索》2005,(12):49-50
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意识形态塑造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与之相伴的网络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的。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应把网络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形成“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公众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国被视为与美国政府三个权力部门平起平坐的"第四种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学生运动前行动者主义者重新拥抱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美国体制的形象,在有意无意中体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体现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体认知的强大塑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