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平则鸣” ,原话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的话。他在这篇名文中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也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一些有见地看法 ,文章写得波谲云诡 ,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带来困难。韩愈讲“不平则鸣” ,所谓“不平”又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不平”理解为人心情的郁结、愤懑。这种理解符合韩愈当时的心理实际。同时 ,在文学传统中能找到根据。如《楚辞·九辩》有“坎懔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语 ,王逸为此作注时就以“愤懑”释“不平” ,说“志不平…  相似文献   

2.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4.
既是古文家、又是诗人的韩愈、欧阳修,一方面强调“文以明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而易知的“实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重视作家思想品质的修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又提醒他们千万不可百事不问,脱离实际。两人在不少文章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唐宋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直至今天,仍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推导出言语、文章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再从“不平则鸣”引申、扩大,提出“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观点,对时代、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创作的关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本文所论及的"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一言以蔽之,不平则鸣,  相似文献   

6.
韩愈“不平则鸣”的提出,除了与其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诗学的影响,更与“发愤”说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任性率真以发怨怒之思的庄学精神密切相关,但“不平则鸣”有其更完善、更系统的新发展。它有其自身丰富的内涵。“不平则呜”与“文以载道”并不矛盾、并不对立,其精神实质是是一致的。“不平则鸣”说为诗人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忠于生活敢于作不平之鸣的现实主义要求。  相似文献   

7.
同素异序词是指构词语素相同而语素顺序互逆的一组双音节词.在诗歌中,关于同素异序词的成因,学术界流行两种观点,一种是押韵、一种是协调平仄,但对于一些处在句中、颠倒前后意义没有变化并且同为平声或同为仄声的异序词却难以用这两种观点进行解释.由于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其抑扬有不同,而平仄又据声母发音部位有清浊之分,文章在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抑扬清浊说,而抑扬清浊说又是韵律构词学理论的本质.韵律构词学理论弥补了“押韵”和“协调平仄”两种观点的不足,一些同素异序词的成因用韵律构词学理论得到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并非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缘情)的延续,而是一个工具主义文学理论(载道)的口号。其“不平”的标准是“道”之不行。不同的社会角色,其“鸣”的内涵不同。韩愈的“不平”之鸣,是由其“臣”的地位决定的,既不背于儒家教化,又时有感激、怨怼之辞。  相似文献   

9.
<正> 从语义学角度看、“理”在汉文化中的本义指治理玉石,引伸为肌理,文理和条理等。后来在哲学中引伸为事物自身的规律和事物的当然之则。如《周易、系辞上传》 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相似文献   

10.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疆。  相似文献   

11.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12.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定义与本质过程,按词典的解释是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从系统论角度看是指系统状念的变化。关于教学过程的内涵,已有众多的探索与观点。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儒家经典《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认识真理的过程,便是回忆理念的  相似文献   

13.
“穷而后工”说的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是北宋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其说源于中唐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此论盖源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不过 ,在司马迁之前 ,屈原、宋玉、刘安已导其先。而在此前 ,更有《孟子·告子下》又导其先。最后 ,此说之远祖似可举出《易·系辞》来  相似文献   

14.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紧接着又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显然,这是为民为事功利诗观的表述,乃一家之言,未可厚非。然则,若换一个视角,即从审美角度看,把“卒章显其志”作为诗歌结尾的一种规范,就值得商榷;甚至说,大谬不然.因为这个“显”字,正是诗家避之犹恐不及的。如果一定要用,那也须与“隐”字并提;即须在显隐之间,或日明白与不明白之间。这里所说的“明白”,是指诗尾当提供读者一个不是漫无边际的情景规定;这里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作品,对了解司马迁的思想状况和《史记》的创作缘起等有着其他篇章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它放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宏阔背景中去考察,笔者以为,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及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与之“文”虽相远而“道”颇相近,进行求同辨异的比较阅读,一定可以增加对作品的感悟。这三篇文章分别提出了“发愤之所为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论断,言殊而意近,可谓一脉相承。不过各自论述重点又有所不同,且后文都在前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因此又皆为名篇。先请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8.
《杜鹃枝上杜鹃啼》中作者在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杜鹃是“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之后,忽然笔锋陡转,说“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有人认为这一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因为作者一边明说自己“不知道它的词儿”,一边却十分肯定地“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这也太主观了,太武断了。其实,作者的料想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波兰民歌名字中的那个“小”字。“小”总是能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很多词语加上“小”字,整个词的感…  相似文献   

19.
声训与词义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书注解、古辞书释义常见声训(又称音训)。声训是以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命名缘由的训诂方式。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作为地方学校的名称“庠”、“校”、“序”,孟子用声  相似文献   

20.
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劳苦之音易好。”其中“愁思之声要妙”可以在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名句中得到印证,“愁”字也构成了诗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众多佳句为人吟诵称道。或伤春怨秋,或离情别恨,或怀才不遇,或国恨家仇,各尽其妙。一、伤春怨秋。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之句,是作者拟想被爱的女子,清晨对镜梳妆时,看到原来浓黑如支的发髻,已经出现了白丝,甚至变得稀疏了,“云鬓已改”,怎能不使人愁呢?她晨起后看到院中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