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福建省“善恩园”是以无偿代养因父母服刑而流落社会的未成年人为主的民间慈善组织之一,它在资金筹措、人员构成、与政府部门关系、“家庭”、学校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2.
离婚叙事与家庭关系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父母离异会对子女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已经被国内外众多研究所证实.相对于离异事件本身,消极的离婚叙事与不良的家庭关系对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消极的离婚叙事通过建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心理放大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内化"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强化.不良的家庭关系增强了离婚事件的负面作用,使子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是一生都生活在父母离婚的阴影中.如果离婚已经不可避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减少父母离异对于子女的负面影响:首先,建构温和的离婚叙事以取代消极的离婚叙事,给予家庭成员更多的理解与接纳,避免子女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而出现心理问题;其次,父母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选择和平友好的方式离婚,同时仍尽力承担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抚养与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家庭资本、父母教育期望对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探索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文化资本三个资本纬度在学前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根据以往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研究成果,引入父母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资本影响其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中间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较小;父母教育期望在家庭资本与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限制家庭资本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政府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权利;家庭应结合子女的能力形成恰当的远期与近期教育期望,并为教育期望的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不仅是家长对家庭和子女的责任,也是家长对于社会的责任.试想,一家不治,何以治国?当前,中国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绝大多数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是当前国人热议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与社会的政策和制度关系密切,而且与家庭尤其与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密切相关。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客观限制;父母教育视识对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文化干预;社会地位认同对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潜在压力;日常生活实践对子女学习观的全面影响和渗透;家庭资源利用对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越来越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重点介绍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离异家庭子女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背景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对子女受教育程度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社会资本三者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共同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施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大凡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能从其家庭教育的轨迹中找到明确的缘由。从教育成效来看,我们也知道,家庭环境、结构和功能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健全的家庭对子女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健全的家庭则会对子女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般来说,成长困难学生主要是指离异、丧偶、再婚、特困、分居、本人残疾、寄养、父母残疾、服刑和孤儿这10类家庭中  相似文献   

9.
家长参与家庭作业是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话题,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重点关注的一大主题。通过对福建省3个城市1 836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家长在参与家庭作业的各维度上表现良好,在父母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子女数量、子女就读年级及子女学业成绩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校作为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阵地,建议基于家庭的特征、差异与教育需求,以及家长的家校沟通能力、教育能力等实际情况,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和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效果,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脆,也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如果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继续,那么家庭就是校外之校;学校就是家外之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以及家庭中子女与家长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兄姐、爷爷、奶奶都是子女在学龄前时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具有以下两个特征,是其它一切教育所难以达到的.一、亲密性家庭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此生长、于此安居而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由于父母和子女保持着一种全身心的、持续的亲密接触和  相似文献   

11.
调查发现,当前老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三大主要问题:一是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二是过分强调学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三是教育途径狭窄,教育内容片面.为此,家长和监护人要切实肩负起职责范围内的教育责任,为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学校要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相互补位,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应该肩负起加强孩子思想道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教育任务的主体责任。可是,对于一些留守、流动、孤残等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很大困难。为了保障特殊困境家庭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等一些地方通过地方立法,界定了政府、学校和社会为特殊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法律责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保障范围不足的问题。为此,地方立法应该建立一种家庭尽责、政府推进、学校指导和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关爱机制,让更多的特殊困境未成年人能够享有科学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14.
Notwithstanding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UK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ocused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and parental imprisonment there remains little focus upon the involvement of imprisoned fathers i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is upon paternal identity. Despite the now accepted perspective that parental imprisonment often impacts negatively on family functioning, child outcomes and parental identity,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s distinctive in drawing on the discours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using the lens of identity theory to examine the experiences of 15 imprisoned fathers regarding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ir parenting possible selves as educators.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limited identity standards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 and sometimes a reduced commitment as a result of this. All offered a vision of their possible selves as educators if contextual barriers were addressed. Possible implication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5.
李天锋 《天津教育》2021,(8):120-121,12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人一生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初始的教育形式,对人的一生产生基础性影响。而家庭教育中的农村家庭教育应该引起相关部门与专业群体的足够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家庭教育对爱护眼睛方面知识的普及不够,导致农村孩子视力堪忧。因此,学校、当地医院眼科医护人员以及农村家长三方必须通力合作,加大对农村孩子爱护眼睛的知识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6.
留守“空巢村”的儿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与一般儿童相比,有较大不同。当前要解决好对空巢儿童的社区关怀,必须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的关怀网络,具体包括:要完善国家的法规政策,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空巢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加强父母关爱,重视家庭教育;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北省11市州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教养方式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缺乏指导,家庭教育资源匮乏。要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就必须努力改善他们的家庭教育质量,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因素。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是:提供以法律支持保障为基础,以加强科学和专业化研究为支撑,以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和营造社会支持系统为途径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8.
As a result of exclusionary tactics, social, cultural or economic disadvantage or disability, vast numbers of pupils have poo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are either marginalised or demonised due to ‘difficul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xt of Martha Nussbaum's capabilities approach, where she suggests that we ought to be who we want to be, this paper addresses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clusion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It proposes that care, compassion, creativity and ethics are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the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rather than necessarily pedagogical process. In addition, it suggests that learning should take place within and through relationships and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important in developing a healthy sense of self. Therefore politically, rather than following a path of blame whether it is the dysfunctional family, the deficit child or the economically deprived nation, this paper says that we require socially just practices, compassion and care as fundamental to human development, social inclusion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Ultimately, education is failing a large sum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nd therefore needs to be radically r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损的现状,其弥补则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家长的关键作用、学校的基本作用、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的起点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进行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功能弱化、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家长不作为、重视程度和践行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近年来关于尽快出台专门家庭教育法来保障家庭教育权和子女受教育权成为国家、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共识。家庭教育立法应当秉持人权保护、伦理道德、终身奠基与和谐共促的精神,从宏观的纲领性意义、中观的立法要素和微观的语言表述三个方面把握家庭教育法的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