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谦卦》的英译李贻荫《易经》是一部占卜书,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讲,它又是一部教人为善的书,核心是一个“谦”字。64卦首卦《乾》突出阳刚,次卦《坤》突出阴柔,但是阳刚过盛而不谦虚,就会走向反而,所以《乾》的“上九”说“亢龙有...  相似文献   

2.
试谈《易经》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周易》)被人们尊为“群经之首”,严肃的经学家们把它看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把它当作一部占卜的书。然而,很少有人从文学的角度去观照它。本文正是从文学的手法、诗歌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揭示《易经》的文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一部卜以决疑的筮书。然而,其中有关"阴阳"即二分与对立的观念、思想却是俯拾皆是。文章通过对"—""--"符号与卦象中的"阴阳"、卦爻辞中的"阴阳"以及同一卦六爻辞之间的"阴阳"的考察,旨在对《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思想有一基本的认知与把握,这对于思考《易经》在日后为何由卜筮之书上升为哲学之书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虽然《周易》是一部神秘的书,但我们大致都会同意它是根据商周时代占卜记录编成的一部古书。因此《周易》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也大到致可以认为是殷商和西周的历史。其中有二三十条卦爻辞记录当时狩猎活动和畜牧业的情况,郭沫若先生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曾经列举了《易经》中数十条有关渔猎和畜牧业的记录,闻一多先生《〈周易〉义证类纂》也对渔猎  相似文献   

6.
一、《周易》是部什么书?《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人把《周易》列入五经之内,名之曰《易经》或称之为《易》,又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古人对《周易》十分重视。那么,《周易》是部什么书呢?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天道、人道、道统》一文中说:“《易经》是中国一本最伟大的书。”王新春在他的《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中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宇宙哲学”的内容。黎子耀在他的《周易秘义》一书中说:“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李镜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形成于西周初年的一部占筮之书,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个符号的排列组合是它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叠八卦而形成的六十四卦,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辞和爻辞等。《易经》作为一部占筮之书,用神秘的手段来推测人事的吉凶悔吝,作为人们言行的依据。从总体上看,《易经》是一部宗教迷信书,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然而,透过其神秘的外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朴素的辩证思维。本文试图就《易经》的辩证思维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易经》一书,在儒家传统经典中要算是最早的一部。惟其早,也是最难读懂的一部。以此,自古以来传《易》、注《易》、解《易》的人和著作不知有几多,而且有的甚至成了《易经》的附加部分,“十翼”便是人们公认的一种。对于这众多的解《易》之作,不论他们如何博引旁征,古奥难懂,玄而又玄,但大体不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按注者、解者自己的理解、体会去演绎发挥,虽然其中不无真知灼见,有可供参考之处,但真正按照《易经》本来面目去解《易》,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从经和传产生的年代看,《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易传》形成的下限在先秦时期,二者相隔年代较为久远。但从基本精神上看,我们认为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经》反映了当对人们的认识发展的水平。《易经》卦爻辞的内容,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以及宇宙观、认识论等。而《易传》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继承和发挥了《易经》的思想。可以说,《易经》通过占筮吉凶的外在方  相似文献   

10.
《周易》所包含的一整套整体观念、系统思想、序列思想、模糊原理、互补学说、均衡原理以及社会伦常观念等,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民族思维的形成,都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时至今日,仍有人一听到《易经》就冒然说它是一部卜筮迷信书,就和占卜算命挂起钩来,这是无知的误解。事实上,现在研究《易经》早已超出卜筮的范围。在我国历史上《易》对文史哲方面的贡献无可争论,在对当今我国乃至世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雅·鸿雁》一诗 ,历代研究《诗经》的诸家分歧很大。该文发现此诗与鸟图腾有着内在的联系 ,认为 :《鸿雁》一诗是一首思念先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作。同时 ,也找到了“鸿雁传书”这一古谚的历史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宝琪 《下一代》2012,(7):33-34
你读过《爱的教育》吗?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谁没读过呀?小学课本里就有。”不错,小学教材里的《争吵》、《小抄写员》两篇课文就选自于这本书。《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部儿童名著,它和《木偶奇遇记》一起成为当年意大利最著名的两部书儿童读物。同样这部书也打动了各国的小读者和大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3.
由刘君惠、李恕豪、杨钢、华学诚四先生撰写的《扬雄方言研究》一书,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方言》的专著。 全书除《序论》外,分为三编。第一编:扬雄与他的《方言》;第二编:《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第三编:《方言》注家述评。该书认为《方言》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全面完整的方言学著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该书系统研究了汉代中国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利用方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广泛联系当时各地区人  相似文献   

14.
从研究视角的全面性、研究主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研究范式的继承性这4个方面评论了《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一书的学术贡献,认为它是裕固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精品,同时在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一部典册《易经》,就以文字的形式为我们了解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部分珍贵材料。虽然这些内容距原始宗教的发轫时期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但终因它是一部最早的著作而使它的记载成了最接近古代宗教信仰真实的史料,直接或  相似文献   

16.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是儒家六经之首,又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被当代人称为演示宇宙运动、人生真理的大代数。它的经文简略艰涩,十分难懂,符号系统又高度抽象,因而《易经》一直是中国古籍研究中的难点。房松令先生从1980年起,即开始进行《易经》研究,很快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的《易经》研究引起了国际易经界的注息。最近他又推出了三卷本的《学易必读》。上卷《周易真解精述》刚一面世,《光明日报》很快就作了报导。著名哲学家、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致函作者,称该书“体例新颖,考订精详,新意迭出,极符青年初学要求,全书三册,实为完壁。”表示企盼看到全三卷。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周止礼先生也致函作者,指出该书“确为学易必读之书,可以光大易林。”这充分说明了此书的出版价值。 我无力对《周易真解精述》一书作全面深入的评述,仅就书中那些独辟蹊径的爻卦绝唱谈谈粗浅的体会,敬请专家指正。 《易经》经文记述着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经文本身是通过对历史往事的记录来启发人们对人生真理进行思考,彰往以知未来,把握宇宙真谛。作者为了阐发易经经文和数理的底蕴,曾对经文的历史内容和符号的哲学意义做了仔细地考察,然后在对每一条经文作了训诂考证、今译、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易经》的阴阳八卦与性文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作者从阳爻和阴爻两种线条切入、深究其理,认为《易经》并无神秘可言,只不过是上古时代一种性文化记载,是一部简明、容易的讲述阴阳互相交换的书籍,几乎可称之为《简明性知识讲义》。  相似文献   

18.
《易经》历来被冠以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既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积淀,也是诸子百家的发源地。研究乾卦,对整部《周易》的把握举足轻重。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智慧的角度阐释乾卦,论述包括乾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教育目的观,参照象数与义理透析乾卦六爻中的教育过程,以及结合乾卦用九谈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9.
也谈《易经》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易经》的性质,历来众说绘纭,该作试图从《易经》的形成,《易经》的内容,《易经》的流传和影响三方面,阐述其是一部最为原始,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安邦治国的政治纲领。  相似文献   

20.
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彰示其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忧患意识《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