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每年在召开全体会议之前,都要由“两会”发言人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召开人大、政协会议的有关新闻,并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两会”对外开放的显著标志之一。然而,“两会”新闻发布会起源于何时?什么时候开始电视直播?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什么时候开始?本文就全国“两会”新闻发布的历史做些回顾。  相似文献   

2.
王展 《今传媒》2005,(7X):20-21
从2003年开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开始成为热门话题。我国早在1983年就正式确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迅速普及,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SARS肆虐中国的这场危机中,政府和公众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公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作为信息公开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处理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开始了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系列研究,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了很多学科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3.
两会的新闻发布始于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建立的"元年",一直是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发展的风向标和指示器,也是我们研究新闻发布工作最好的案例.去年我们已经关注到两会新上任的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和李肇星成了"最抢眼的人物",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以两位发言人的表现为案例,进一步研究发言人所需要掌握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对此如何正确应对与处理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新闻发言人作为发布活动中的主角,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控制态势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参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要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专业素质等方面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如何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发言人制度最近成为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我国从1983年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界定,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20年来的发展脉络,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于1983年正式确立。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最直接的耳目喉舌,最权威的发布者,实现了政府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与社会的沟通。“7·23”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后,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的言谈表现让人们再次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新闻发言人的修炼、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等问题。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谈谈笔者对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突发事件与政府新闻发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云 《新闻世界》2009,(7):151-15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承担着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重任,是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突发事件传播的特点出发,主要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建立突发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应对机制以及建立怎样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植根于具体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性质和内涵十分丰富。新闻发言人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新闻发言人是有别于新闻媒体的特殊的、最直接的政府喉舌;新闻发言人还是党和政府、新闻传媒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新闻     
国务院70多个部门和27 省区市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去年12月2日在第四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说,目前,国务院70多个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有80多位新闻发言人;31个省区市中,27个省区市已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全国两会在选举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同时,也迎来了两位新任新闻发言人,这是全国人大首次由女性担任这一职务.两会新闻发言制度走过而立之年,“新面孔”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备受世人关注.从“国家叙事”与“个人修辞”的关系、“接受概念”与“话语自觉”的关系、“不回避热点”与“主动设置议程”的关系等3个维度来挖掘2013年全国两会发言中的一些背后逻辑与亮点,评点两位新闻发言人在回应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如今,代表政府或其所供职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如何及时、准确、科学、有效地发布信息,已成为倍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新闻发言人是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语言是新闻发言人跟媒体和有关的人沟通的重要载体.语言不仅是发言人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和公众介绍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反映发言人的个性与人格、综合素质与才华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信息发表的自由性越来越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发表的信息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桥梁作用的新闻发言人显得就愈加重要,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的内容,并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李金花 《新闻世界》2011,(12):215-216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知情权意识进一步加强,传播更加信息化,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新闻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及民众,及时传达准确有效的信息,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甬温线“7·23”特大事故中王勇平答记者问为例分析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美国政府中,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相当风光和重要的岗位。据笔者查到的资料,白宫新闻发言人起源要比白宫定期新闻发布会早一些。它诞生在19世纪中期政治改革、经济增长、传媒大众化的年代。最初以总统私人秘书的身份出现,可以称之为总统新闻发言人。安德鲁·杰克逊是最早聘用新闻发言人的总统。后面几位总统的新闻发言人也都以私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经由政府的大力提倡,2004年步入稳健发展阶段,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有13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在对该制度争相报道的同时,也开始以更理性和成熟的态度看待政府这一重大举措。新闻传播理论界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宣讲现代传播理念,同时也将新闻发言人制度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茜 《当代传播》2003,(6):79-80
在“非典”期间,国务院新闻办一共举行了8场新闻发布会,在一些“非典”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如北京市、河北省加强新闻发布。此外,“非典”期间,一批新闻发言人,如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脱颖而出,而且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种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模式也建立起来。新闻发布会成为民众掌握疫情、了解“非典”重要的信息渠道,而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不仅消除了不利的社会流言,而且还鲜明地表明了政府的姿态。“非典”过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程。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发言人与新闻记者的三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德宝 《青年记者》2006,(12):20-21
伴随着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和发言人制度的确立,新闻发言人也走向前台。新闻发言人从无到有成为大家熟知的一种角色,日常谈论的一个话题。由于认知角度、立场以及各自知识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记者的关系同样也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只有20多年的时间。1983年,我国开始正式建设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发言人制度很好地满足了外宣和外交工作的需要。其后,我国在国务院、外交部、国务院部委和人民团体三个层次上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的“非典”是一个重要转折,它让新闻发布会突破了外交领域,直接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不长,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积极努力,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防止新闻发言人制度助长新的形式主叉。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政府中,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相当风光和重要的岗位。白宫新闻发言人在白宫里的职务是“新闻秘书”,地位不低于一名部长或是一名总统助理,办公室在白宫西翼,距离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仅几步之遥。发言人可以列席许多重要会议,并经常与总统商量重大问题如何表态。他还是总统新闻  相似文献   

20.
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自此,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从2003年的SARS事件时起,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基本建立了一个国新办、各部委、地方省市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外比较视角中外新闻发言人在传播方式、目的方面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因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差异与文化历史等的不同,故在发布新闻时中外发言人的表现有所区别。中国传媒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