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蓓 《文学教育(上)》2009,(22):114-115
残雪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她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她的小说将现实与梦境“混淆”,创造了一个个怪异的世界。《山上的小屋》就是这样一篇代表作品。在文本中,作者建构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的、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仇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里程表上,残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作品文本以审丑、变形、隐喻、逆向拟人的方式以及荒诞的超验世界表达出对人的灵魂世界和人性的深刻体察。其荒诞文本以文字迷宫的晦涩难懂、意象的极度变形、女性意识的觉醒来反叛传统,并以此开拓了人的内在经验的深层空间,破解了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密码。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的记忆库,而早期记忆更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残雪的童年正处于"文革"时期,在"文革"中她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她经历了一个不幸的童年.众多的批评家从残雪的作品中找出了他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而残雪在书写这种记忆的同时,也在对"文革"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在<思想汇报>中,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由于受压追而思想发生严重异化的人.透过这个人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革"给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残雪在创作中表现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使命:诗人敢于深入地狱的勇气,面对虚妄时的坦然,对人的灵魂的关注与剖析。残雪写的是灵魂内部的图景,她总是在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之间穿梭往来,更多的时候是在两者的临界点挣扎:她既不放弃世俗生活的乐趣,又执著于对人的灵魂的开掘、挺进。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的本质,揭开人的灵魂内部的风景,让人想起人本来的样子。她手下的梦境世界便是一幅幅灵魂的图景,它使读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它是进入自己灵魂内部世界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周昂 《时代教育》2012,(23):251-252
先锋文学是中国文坛在八十年代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其代表人物残雪的代表作《山上的小屋》即以一种丑恶意向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该小说以看似混乱的逻辑、不知所云的呓语、纷杂的象征和隐喻展现给我们一种内心的真实.本文旨在对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构建的臆想世界进行层层分析并借此了解残雪想要传递给读者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锋派的女性作家,残雪擅长用荒诞的语言勾勒惊悚的情境,让迷宫般的世界变得更加模糊,这种晦涩的文学表达使其独立游走于国内主流文学的边缘.虽然残雪极力撇清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关系,但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创作,可以发现她小说中的一些特质与中国古代庄子思想有契合之处.残雪作品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忧患意识和反对异化等思想...  相似文献   

7.
残雪的小说世界是建立在她对世界的本体性否定上的基于个体化理解的原创世界,这是理解残雪小说的根本性原则和方法.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反映在小说人物、情节及主题上都穿越了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特点而建立了残雪小说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熊荣 《语文知识》2010,(1):23-25
残雪运用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把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直接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感觉世界。她忠实于人的精神结构,并随着人的自我感觉历程构织艺术世界,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个迷宫,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审美期待,使其艺术世界成为她精神世界的直呈。  相似文献   

9.
开启梦魇的迷宫——残雪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残雪是谜,是一个现代艺术之谜,也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和世界本身的哲学之谜。在中国先锋学的里程表上,其本所成就的高度令人瞩目。但长期以来,残雪总是徘徊在艺批评视域的边缘,对其作品的研究亦一度深陷阐释的泥潭而无以自拔。正因如此,对整个残雪研究进行准确把握并做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纵向梳理了近20年来的一百多篇相关论,从历时性的角度按年代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同时对各个阶段的研究重心进行横向对比并反思其得失,试图在前人研究的根基上探寻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以促进残雪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残雪以其女性视角的创作思维以及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怪诞的表现手法、梦呓般的语言等内容展现了一个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文学世界,其作品是独特的、令人费解的。她的创作是在突破现实的束缚而寻求精神上的表达,因此在赏析残雪的作品时,我们也应该有从精神上感知作品灵魂的品读意识,以更贴合作者与作品本身的思路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从残雪近年来所作的自我阐释与自我解读出发,结合精神分析学说,解析残雪以“潜意识写作”的标志,执着于摹写灵魂世界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方式,揭示其所描绘的现代艺术家精神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3):54-57,70
残雪是孤独的,她孤独地探索人性的最阴暗面,孤独地面对少之又少的读者。在残雪的小说中,也执意于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处境的悲剧性反映,体现较深刻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感到的无处不在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残雪被批评者注意到的与鲁迅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的批判、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剖析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阴郁气质。不过不仅如此,残雪以一种鲁迅式的“冷眼”察探一切生存的美与恶,极力探索灵魂内部的风景,表现出强烈的自审意识。在这一点上,她将鲁迅引为了艺术知音。  相似文献   

14.
残雪二十年来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并超越了卡夫卡,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体系.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主题与意象、学习西方文化方面,残雪以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比较文学案例.  相似文献   

15.
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命运坎坷,但她以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薛涛的诗,是其经历的文学记录,更是其心声的表露。一方面,她的诗是其女性情怀的表露,这是她遭受男权世界压迫的曲折表现;另一方面,她的诗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与她长期与男权世界中的精英人物酬唱有关。全面认识薛涛,应该认识到薛涛诗歌情感世界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残雪小说创作特征,残雪构造的“梦”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本真和重新注解,是对人性、存在进行的再审视,充满了阳光、博爱,是个人在艺术境界里的超脱、升华。  相似文献   

17.
残雪作为当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二十多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叙事风格,而其叙述策略也正是研究解读其作品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就叙事角度对其最新小说《边疆》文本进行分析,从叙述空间、叙述结构与叙述线索三方面对其独特的梦呓式叙事手法进行解读,分析其对生命、人生以及人类生存处境的尖锐思考。  相似文献   

18.
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是1980年代中期探索小说的重要收获。人们在把握其象征意味,肯定其审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却忽视了残雪通过自我的对象化对特定生存境遇中的当代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苍老的浮云》中意象的解读,重点从意象的种类、意象与故事神秘氛围以及意象与人的精神挣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以此探寻残雪精神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残雪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采用了一种与以往女性作家创作决然不同的叙事模式,她既不去揭批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受抑境遇,也不去抒写女性的勃勃生命力及创造性,而是以其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怪异、诡秘的女性世界,为女性创作的发展和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