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六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回想六年前,我还是个刚参加工作的“新兵”,我的学生们像破土而出的“新芽”。教学是怎么回事,或应该是怎么回事我懵懵懂懂的。但我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精心呵护这些小苗,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中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一开始我十分关注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满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解题的方法,讲一遍学生不明白我就讲两遍,两遍不明白就重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讲明白为止。就这样我也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讲跑了。  相似文献   

2.
翻阅学生的期末测评卷子,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的做题方法是对的,可惜把数字抄错了,这反映出学生的读题能力真的需要提高。平时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学生有时会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来或打圈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常把数学书当作习题集,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阅读文本,只应是  相似文献   

3.
家长会上我不断地叮嘱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于是只要我走进教室,总有学生找我:张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以前我总是接过学生的题目读一遍,然后滔滔不绝地边讲边画图,还总是问学生听明白了没有.有时候我刚把题目读完,学生就“哦、哦,我明白了,老师我会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我一读题,你就明白了?”学生说:“刚才我没读明白.”后来有学生问我问题时,我就说:“把题目再读一遍,出声读,用手指着读,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五年级时有一个学生最多读了11遍,终于读明白了题目,自己解决了问题.数学题一定要读,当然数学的读与语文的读不同,语文的读是朗读,而数学的读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要留下“脚印”,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不够,或是视而不见,将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再重复一遍,或是归于学生自己没有认真听、好好学,甚或归罪于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智力)问题等等。这种简单的、武断的做法无益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无益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郑毓信教授曾十分强调,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在学习﹑生活与交往中的重要性,学生才会提高倾听的自觉性。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再如英语单词listen由lis与ten两部分组成,它寓意你要听上十遍,知识就会是你的了。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听和说一样的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了,学生还是不明白,解题时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张冠李戴、死搬硬套,最后的结论往往是:学生太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真笨!""讲了这么多遍还不明白,真是榆木疙瘩!"类似的话在教学中不知听多少老师讲过。当然其中大多是老师情急之下恨铁不成钢而言,但抱怨、责备、挖苦之后,是否改变了现状呢?结果,学生不懂的题依旧不懂,要犯的错误照犯,还增加了一分对学习的厌恶、对教师的反感。  相似文献   

8.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真笨!““讲了这么多遍还不明白,真是榆木疙瘩!“类似的话在教学中不知听多少老师讲过.当然其中大多是老师情急之下恨铁不成钢而言,但抱怨、责备、挖苦之后,是否改变了现状呢?结果,学生不懂的题依旧不懂,要犯的错误照犯,还增加了一分对学习的厌恶、对教师的反感.……  相似文献   

9.
人们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时,就是一个说,一个听。听是吸收。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听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说是表达。小孩子学说话,家长一遍遍教,孩子一遍遍(?),再经过大脑用说反馈出来。说也是听的反馈,是大量地多次反复地吸收,经过大脑的反馈。由于人的生理特征,我们在说给别人听的同时,自己也在听,如果发现自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某个知识点我已复习多少次了,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不明白,上课时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11.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真笨!”“讲了这么多遍还不明白,真是榆木疙瘩!”类似的话在教学中不知听多少老师讲过。当然其中大多是老师情急之下恨铁不成钢而言,但抱怨、责备、挖苦之后,是否改变了现状呢?结果,学生不懂的题依旧不懂,要犯的错误照犯,还增加了一分对学习的厌恶、对教师的反感。  相似文献   

12.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应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读”就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引子教过低年级数学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学生有时会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不明白意思;口诀背了那么多天只会背那么几句;拿到题目就做,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  相似文献   

13.
王桂荣 《新疆教育》2013,(16):140-141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相似文献   

14.
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是笨啊,有些问题我都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可他们还是弄不明白,真是不会教,教不会啊!”的确,有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但总感觉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刁玉良 《成才之路》2011,(35):38-38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细致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相似文献   

17.
听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5.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6.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7.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说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3.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4.说,是用…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读、说、听、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不二法宝。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表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听教师对学生报怨: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我们也经常听学生说:老师,你一讲,就明白,可是我自己一作就不会? 在这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遭到质疑.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