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时期,在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下,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六朝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唐中叶之后,“天下大计,仰于东南。”①经济的繁荣局面,为方志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政府对方志的社会功能,亦愈益重视。为加强对修志工作的控制,使方志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朝廷不仅发出了纂修方志诏令,还规定了州郡每届修志相隔的时间。这对浙江方志的发展无疑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这一阶段,浙江的方志开始由雏形向定型过渡。  相似文献   

2.
明代河南儒学与方志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河南儒学是本省方志编纂的核心力量。儒学师生不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志编纂思想 ,而且全方位参与了全省上下的修志活动。儒学修志是中国方志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客观要求 ,也是明代儒学教育发展兴盛的直接反映 ,同时还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明代云、贵、川交界处的乌蒙山区存在着大量的土司势力,这些土司分属于川、黔、滇三省,互相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为加强对土司势力的控制并保证内地前往云南道路的畅通,明廷沿着道路设置了大量的军政机构,方志兴修作为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经过各种史料的对比,可以发现明代乌蒙山区的方志兴修的次数不多,且大都集中在明初。普安作为设流较早的地区修志频率较其他地区为高。乌蒙山区明代的修志情况是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对研究西南边疆纳入国家管理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明清时期武当山地区的诗赋、游记、方志等描述、记载的信息进行考证,以此来确定明清时期武当山地区所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5.
大连明清儒学是辽南地区古代学校封建文化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分别对明清两代大连儒学的建立、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作了综合性的阐述;并且指出,各类儒学机构的设置,不仅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而且促进了大连地区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主要从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上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可以从历史经验中为今天铜仁市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宋以来,中原各个地方兴起修志之风,地方志由此得到大力发展。方志作为与史书有同等地位的资料,在近年来更是受到极大的关注,形成专门研究的研究领域——"方志学"。方志以其详载一定地方的风貌见长,但是在其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之中,由于一些编修者的思想意识因素,以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渗透等因素,所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云南地区与中原骨肉相连,而这一地域内的方志在明清时期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但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很多一般方志所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清是云南方志纂修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专制统治在云南的确立,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挺进,为方志纂修提供了文化基础。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为方志的纂修提供了经费保障,也使一批学养深厚的儒生、儒吏参加到方志纂修的具体工作中,方志数量大增,省志纂修成就斐然,各府州县志也纷纷问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明清云南省志的特点及纂修经过,前贤多有述及。各志的体例类目及变化,李景煜《方志渊源与云南历代省志成书体例篇目辨析》一文作过专门论述,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亦作过精当评述及部分点校出版的志书校注者亦作过论述,学者涉及尚少。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社会环境发展变迁的角度,对现存明清时期云南省志的体例类目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研究中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 ,江西进士总量仅次于江苏、浙江而位居全国第三。其在全国所占比例则前后变化极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所处地位的变化。江西进士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南昌、吉安、抚州及南昌、安福、吉水等少数府县 ;而且 ,各府县在明清 50 0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掀起编纂新方志热潮,史念海先生积极投身其中,他不仅积极探索新方志的理论体系构建,提出新志可史志兼而有之,体例应合乎地情体现特色,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新观点指导修志等,而且在修志实践中大胆创新,强调新志应重视记述地理环境的变迁,重视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史念海与谭其骧、侯仁之等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努力,不仅丰富了新方志理论,提高了新方志编纂质量,而且推动了中国方志编纂从"旧"到"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陇右土司辑录》(手抄本)全面记录了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十余家土司的世系传承和主要史料,非常有价值。本文拟采用笺证这种传统体裁,充分利用其它史籍或方志中的记载对这本手抄本的第一部分即明清时期被称为“五土之首”的喃厮口罗家族(赵土司)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也可作为明清时期响厮哆家族后裔史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京畿地区岁时节庆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立红 《历史教学》2005,(11):39-43
本文以地方志、地理类等专书、笔记等为史料依据,对明清时期京畿地区的社会风俗中的岁时节庆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其不断趋向并具有制度化、商业化、时尚化、多元化、大众化、民族化、近代化的演变特点,从中可以观察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政府的积极引导、孝道教育的普及和地方文化的熏染共同造就了洛阳地区孝子养亲、顺亲、孝亲等孝行。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孝行虽呈现出格套化、极端化和神秘化等特点,但孝文化对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家庭的稳定、淳朴民风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在处州地区风俗习尚改变和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书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文主要是对各时期的多种方志、其他文献和一些碑刻材料进行分析,勾画了处州地区宋元时期的书院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7.
吴越文化在明清时期已达到鼎盛,而此时小说创作也是硕果累累。明清小说的作者多来自吴越地区,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多取材于吴越地区,明清小说中蕴涵了丰富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也推动了吴越文化的发展。探讨吴越文化与明清小说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所谓旧方志,概指那些在过去的历史朝代里由地方官员或文人学士们编纂的地方典籍。这些典籍中记载的多是乡土旧貌和远逝了的繁华旧境,经过岁月的磨蚀以后,大多残破不堪,静静地躺在时间的角落里无人问津。按理说,这些旧典籍是可以归入传统文化的行列中的,因为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样的传统不仅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拥有,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拥有。据初步统计,我国历代编纂并保存下来的地方志书共有8700多种,占我国古籍的十分之一。楚雄彝族自治州虽地处祖国西南,但历史悠久,接受中原文化相对较早,历代编纂并保存下来的地方志书也有50多种,占云南省旧方志总数的八分之一。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地方志书,既反映出各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地方志、地理类等专书、笔记等为史料依据,对明清时期京畿地区的社会风俗中的岁时节庆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其不断趋向并具有制度化、商业化、时尚化、多元化、大众化、民族化、近代化的演变特点,从中可以观察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民国是方志体例的大变革时期。民国《汝城县志》是在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并通咨各县搜集新旧志书的背景下纂修而成的。其体例和内容上既有因袭,也有裁汰;既有调整,亦有增益。该志虽算不上佳志,但对于我们考察民国方志编纂和方志学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探讨该志纂修背景、纂修者及体例内容等方面,可以从个案管窥民国30年代初期的修志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