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凉山彝旅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大渡河与金沙江之间。全州十四县,昭觉等十一县位于黄茅埂以西,称大凉山地区,以东是雷波等三县所在的小凉山地区。整个面积约35,000余平方公里,人口据1956年3月统计,约96万人,其中彝族近69万,汉族36万余人(主要住在边沿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1956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还保留着奴隶制度。下面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面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进行的非正规社会教育模式,即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二是在专门的教育设施中进行的专门教育模式,即学校教育。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凉山彝族学校教育发展缓慢,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还徘徊于现代教育的门槛外。因此,在民主改革前,非正规的  相似文献   

3.
在凉山彝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很多法治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流传于彝族民间的习惯法就是例子,它在凉山彝区地区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通过对凉山彝族特殊案例"死给"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探讨国家制定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及调适。  相似文献   

4.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旧婚姻伦理以及对青年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凉山彝族地区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和买卖婚姻等民主改革前旧有婚姻伦理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与教育下,虽进行了婚姻改革,但等级观念、婚姻伦理观念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年教育,早婚多育现象时有发生,女童接受教育机会少  相似文献   

6.
在凉山彝区历史上的纠纷解决中,德古是最重要的民间权威,他精通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在凉山彝区设立,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权威,在某些领域与德古形成竞争关系.凉山州法院通过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陪审员,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德古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为凉山彝区的纠纷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凉山彝区历史上的纠纷解决中,德古是最重要的民间权威,他精通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在凉山彝区设立,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权威,在某些领域与德古形成竞争关系.凉山州法院通过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陪审员,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德古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为凉山彝区的纠纷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甘孜彝族习惯法发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其发展历程是追求明与进步的彝族先民逐步将他们积累起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升华的结果。进入奴隶社会后,在习惯法中被黑彝奴隶主增添了一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甘孜彝族在解放前通用习惯法。解放后习惯法在处理彝族民间纠纷和调整人际关系中对社会主义法律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需要予以适当的节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水西彝族家支具有共同家支名称、祭祀共同祖先、父子连名系谱、统一"纳以"及分宗制度等特征,其家支习惯法既是水西彝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维护家支内部秩序、促进家支内部互助、维护家支整体利益、增强家支凝聚力等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禁毒处于国家禁毒为主,民间禁毒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家支禁毒是凉山彝族地区禁毒的一种新形式和新思路,作为民间禁毒的一种,是国家禁毒的有益补充。结合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与当地禁毒工作的密切联系,就如何充分发挥家支制度的积极影响,为当地相关部门更好地打击毒品犯罪问题的目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了凉山彝族“德古”调解彝人社会纠纷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剖析案例整个调解过程,得出彝族习惯法中调解程序体现之特点和蕴含之精神.针对我国农村纠纷突出,血案频发的现实,指出了农村中人民调解机制的缺位和低效,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和措施:增强人民调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道德和法律教育;注重民间调解的结案仪式,建立回访机制;加强民间劝导,构建多方面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农村调解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习惯法和尔比看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性别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性别视角为我们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一种新的反思思维。本文以社会习惯法和尔比为切入点,对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性别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深刻总结。面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亟待发展的彝区,这将为如何解决和正确引导彝区男女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问题,女性作为社会参与主体如何发挥积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说中间"是凉山彝族的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它适合于凉山彝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彝族当事人的习惯;二是调解人物"德古"本身的魅力;三是乡土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个。"说中间"这种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说中间"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对于加强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习惯法具有丰富法治理念、提供实用制度资源、节省社会运作成本等法治建设意义。在国家法律引导民族习惯法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保留民族习惯法应有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凉山彝族地区"德古"调解的既有传统及优点,凉山州两级法院经过实践探索,建立了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即通过将"德古"聘为特邀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德古"调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好地优化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通过对"德古"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对"德古"调解案件的指导、以国家法为指导的同时结合合理的彝族习惯法等,来进一步完善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苗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习惯法规范体系。至清代,习惯法成为苗疆地区维持苗民内部的社会组织秩序及其运转的主要力量。鼓社、议榔和理老作为苗族社会的三大支柱,并在习惯法的执行机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苗族习惯法也是苗疆地区山地耕猎性经济文化类型的集中反映,苗族原始宗教、禁忌、生态环境、社会风俗等因素对其习惯法的生成、发展和适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水西彝族财产习惯法是水西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调整水西彝族财产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贵州水西彝族财产习惯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虽然在内容和适用上存在一些不足,但仍存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