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第三人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探索的共同产物。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诉讼成本,彻底解决与案件有联系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争议。仲裁制度作为一项维护民事实体权利的程序法律制度,只有引进“第三人”程序,才能更好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民事权利,彻底地解决多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节省时间、金钱和提高效率。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可采用仲裁协议当事人申请第三人加入仲裁或第三人主动申请加入仲裁等方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经济交往日趋深入,争议也越来越复杂。仲裁第三人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仲裁实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仲裁实践已经对仲裁第三人制度提出了立法要求,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在理论上也有其合理性。一些国家、仲裁机构已有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规定,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已有立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实践需要的仲裁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3.
仲裁程序中的第三人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法律问题,它应当是指不受仲裁协议效力约束却参与仲裁程序成为有独立地位的仲裁参与人。但是,经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和对域外的考察,本文认为不应当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合并仲裁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多方法律主体之间的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在仲裁程序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仲裁法学界和仲裁实践中对仲裁第三人制度存在的价值与途径争议颇多,文章围绕各学派争议及仲裁实践的探索进行了评析,在肯定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并竭力纠正理论界与实践界对仲裁第三人的主体定位偏差。  相似文献   

5.
关于设立我国涉外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俊燕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4):14-16,31
涉外经济纠纷导致仲裁活动涉及签订仲裁协议以外第三人的客观存在,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涉外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仲裁第三人既可自己申请,也可由当事人申请,但最终由仲裁庭决定仲裁第三人是否在仲裁程序开始之后、最后辩论终结之前加入到仲裁程序;仲裁第三人在仲裁时应享有一定权利,该权利以不影响原仲裁当事人根据其仲裁协议和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正当权利为限。  相似文献   

6.
仲裁第三人制度一直是理论争议的热点和实践操作的难题.反对者多是从仲裁意思自治和契约相对性出发否定仲裁第三人制度,而赞成者仅从第三人制度的某些外在优点论证其合理性.有鉴于此,本文从意思自治和契约相对性这两个仲裁特点出发分析仲裁第三人制度存在的理论根基,认为应在法定的合同相对性例外情形中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并对相关实务操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作为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两种基本形式,应当相辅相成、各展所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关于临时仲裁制度的尝试和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文章认为,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落地需要从立法设计、司法监督和支持、社会组织的辅助和支持等三个维度全面展开,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必将为国内外商事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合理的纠纷解决途径。基于此,文章提出应结合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借鉴域外临时仲裁制度构建经验的基础之上,尽快完善我国的临时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8.
建立教育行政仲裁制度,解决学校管理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仲裁专业性、公正性、准司法性的特点,教育行政仲裁制度的引入将是有效解决学校管理纠纷的理想途径.在教育领域健全教育行政仲裁制度,可从确立教育行政仲裁原则、设立教育行政仲裁委员会、完善教育行政仲裁的程序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构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制度在诉讼中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仲裁作为与诉讼相提并论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是否能将第三人制度引入仲裁之中发挥其作用已在理论上提出来。笔者认为第三人是纠纷中客观存在的因素,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机制存在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因而,仲裁第三人的构建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实践上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今,作为与诉讼制度相并存的解决纠纷的仲裁体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仲裁制度相对欠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和仲裁实务进行研究,归纳并总结了仲裁制度的优点和缺点,阐述了仲裁司法监督机制存在的必要性,进而对仲裁司法监督进行定义以及表述了数种监督形式,详细的学习了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最后,对本文有关仲裁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借鉴一部分仲裁实务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的仲裁制度并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仲裁协议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有关仲裁协议的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发展:仲裁协议的效力得到广泛的承认,仲裁实践甚至承认了“未签字”的仲裁协议效力,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国际惯常做法保持一致,电子形式的仲裁协议得到认可,仲裁第三人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修改仲裁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章通过分析我国仲裁法,指出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我国仲裁质量保障机制,这些规定主要包括七项制度,即:仲裁委员会设立制度、仲裁员聘任制度、仲裁员选定制度、仲裁员回避制度、仲裁员承诺制度、仲裁裁决书草案审阅制度、仲裁员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程序设置上不符合基本法治精神.在具体裁判过程中.适用的实体法依据与司法裁判依据严重脱节,并且人事仲裁庭设置缺乏中立性,仲裁员业务素质不高。改革的目标应是实现人事仲裁制度与劳动仲裁制度合一。统一由劳动法规范。当前的保守措施则可以由国务院制定人事仲裁法规.提高人事仲裁机构在人事部门中的相对独立.以及提高人事仲裁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具体规定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缺失,主张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相应制度的成功经验,顺应国际上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趋势,提出了若干完善我国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制度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仲裁与民事诉讼具有关联性,但仲裁对民事诉讼又具有依赖性。司法对仲裁既支持又监督。以仲裁与民事诉讼相关制度的比较与借鉴为视角,剖析我国仲裁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同时借鉴美国的法院附设强制仲裁制度,进而寻求仲裁与诉讼的和谐,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致使案件数量与日俱增,为缓解司法的压力,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司法改革,其中民商事仲裁制度由于其本身的优势而受到立法者的青睐.本文将从比较法的角度阐释我国民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仲裁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既是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前提要件,也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依据。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仲裁第三人”不受当事人仲裁条款的约束,既不能享有仲裁协议所确定的权利,也不必承担参与仲裁程序的义务。但是,在实践中确实有一种声音主张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本篇文章引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在社会中加强对仲裁制度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种争端解决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介绍仲裁的起源及在国际上发展概况和我国仲裁制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仲裁法颁行后重组的国内仲裁机构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并对仲裁制度在中国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指出我国仲裁制度在立法、受案范围,对仲裁的监督、仲裁程序,临时仲裁,仲裁协议等方面都将更加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撤销制度是司法监督仲裁的一种形式。我国现有的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仍需要从撤销理由、当事人要求撤销的方式、当事人要求撤销的期限和当事人申请撤销的效果以及法院对仲裁裁决撤销以后的法律效果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仲裁,作为一种司法外纠纷解决程序,其自成体系的独立性日益受到学界与立法界的重视。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仲裁裁决的公正性、权威性的角度出发,为仲裁设计配套的制度约束,时仲裁进行适度的司法监督是必要的。针对当前我国仲裁司法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以期有利于我国国内仲裁司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