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2.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自古就有宫廷画院的院体画、民间的画工画和文人士大夫画之分.几千年阴阳五行学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文学积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社会的交替.历代许多古今美术的相互渗透.为中国画的审美与表现奠定了极高的学术欣赏、审美内涵及存在形态.并确立了在世界绘画中无法比拟、无可取代的崇高艺术地位,自古以来一直处在世界优秀艺术之颠.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以及高妙的审美境界,以审美的方式启迪智慧、警醒人生。而且,"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研究禅思维和审美的关联。通过对禅修的三种境界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规律,从而突显更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吸纳和融合禅宗文化的精华,对于感悟生命,创造和欣赏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宇宙特有的一种把握方式就是“心见”,即用心去感悟世界,因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可以说是一种人生艺术化的艺术。反映在造型语言上,几乎是采用某种与书写相似的传统笔法。艺术家要终其毕生的心力去探寻象形符号所演绎出的心灵美,自然就少不了通过目识心记、向心内思、以求物我同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此番境界和造化的过程亦叫做“净心”。就表面直观而言,绘画形式简洁灵巧、笔法纤细柔和,但深度揣摩,艺术笔墨的浓淡间已透显出深不可测的浑厚力量。画山在山之上,画水在水之中,清新而不贫白,宁静而不寂冷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流变,在审美取向上具有特殊的意韵与价值追求。其中题款和钤印成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在深化主题、开拓意境、抒发情趣、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审美作用。同时更借助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展示文人画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凸现文人画家的精神境界与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
面对社会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就艺术教育中如何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学生心理需求,将审美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潮流所做的深入探究。本文探讨目的是:一、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日益紧密关系的前提下,为艺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之在进入就业之前,兼备一种认识人生,理解社会,投入生活的精神素质。二、促进艺术教育思想的改革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宾雍在诗学方面的造诣,直接影响着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以及对诗画关系的思考。宾雍将“节奏”视为诗歌与绘画的基本原则,以弥合诗画形式间的差异。他又从诗学的视角对中国画的“气韵”作出了丰富的阐述,并从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发现了中西艺术有着沟通的可能性。宾雍对中国画的认识没有局限于艺术史的概述,而是在研究中体现出了一种跨文化的诗画关系思想,不仅为欧洲人欣赏中国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画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10.
清寒简远是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历代名士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作为"士而沙门"的禅僧,禅家本自清净的旨趣必然导致他的审美指向以"清"为主,由"清"引发的笔情墨趣又必然生发出简约和素淡,简淡自然指向冰骨清寒和空灵玄远。担当把这一审美旨趣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他的禅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风靡的审美回归思潮,是对高度概念化的艺术生产、极端理论化的艺术批评以及精英化艺术体制的反弹性反应。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艺术批评家迪夫·希基既抨击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现代艺术体制,又批判以格林伯格、弗雷德和斯特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和"排外性"艺术自律观念,他将审美与市场、民主关联起来,提出自己的审美政治学观点,呼吁重建一个基于个人审美判断、共通感和自由交换为基础的、人人享有审美权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格调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操在作品中的总汇体现。西方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格调从理论上看,它是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电影主要指中国第六代和第七代电影人的作品。“新生代”电影是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期的文化产物。它们在主流电影的夹缝里生存。并逐渐形成气候。从艺术层面来看,这类电影与主流保持着一定距离,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既直面惨淡的人生,又拒绝与世俗合流,因而常常被大众所忽视,处境较为尴尬。不过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新兴力量,“新生代”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于20世纪50年代在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画,虽无法用纯美学的角度解读,但我们应打破惯有的"政治阐释的绝对视界"以及"去政治化"的极端对立,不能忽略中国画在其实践中自身的审美维度,"艺术为大众"的思想实现了传统文人画从对个人情感的伫立到大众人生的关照,使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中突破了"雅"与"俗"的对立,为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选择,保持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5.
秋风南山,异曲同工——论书法与古典园林的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与古典园林同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们并进互补,共存共荣,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发展历程,又具备着秀逸风雅、疏放简约、自然天成等共同的美学特征。书法与园林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及华夏民族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6.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通过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探讨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申明了其“审美至上”的美学理想,肯定了真艺术的作用,并藉此希求通过复活真正的希腊艺术精神,高扬生命的价值,拯救颓废的灵魂,在反拨“理性至上”原则的基础上为我们把握真理提供了另外一种新鲜的向度,从而体现了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来说,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先从实用价值开始的,但又高于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是在主体审美需求作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促进着生产力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其相对固定性、不易改变性又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这种活动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使审美具有了价值性,从而使生产中的审美活动成为具有价值意义的人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9.
张荀 《美育学刊》2020,11(1):112-120
明代是茶文化历史上的变革时代,从朱元璋罢龙凤团茶改进芽茶,到品茶方式自上而下的变化及普及,茶事作为一种符号,频繁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寄情的诗书画中。陈洪绶是晚明杰出的画家,他的茶画在明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中的茶事场景既展现了简古、幽趣的画境,又具有文人式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通过梳理陈洪绶的茶画作品,可以考察当时的茶事活动发展和晚明时期茶在生活与艺术中如何融入文人美学世界的历史。同时,这些茶画中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种明末特有的茶事美学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 ,展现了诗人一生的政治追求及人生追求 ,尤其是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精神面貌及审美观照 ,体现出诗人个体生命价值在当时社会价值的制约下的实现与压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