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德冷漠是一种道德麻木,是道德主体利益冲突的产物。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道德冷漠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必将对整个道德领域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会导致人们道德敏感的丧失,还会导致道德情感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调控的弱化等等。道德冷漠分为旁观者的冷漠和受助者的冷漠,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影响与教育的冷漠。要扭转道德冷漠的问题不但要建立健全道德奖惩制度、加强社会舆论建设,还要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建设和继续开展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旁观者研究是校园欺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干预和有效治理具有负面影响。个体道德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家庭道德环境渲染、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构成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促进校园欺凌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实现伦理复苏,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认知能力、重建基于关怀的道德、营造反欺凌家庭教育环境、匡正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四位一体"合力作用。深化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干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功能主义冲突论对社会冲突的根源、类型和正功能,特别是安全阀机制的阐释,为理性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冷漠提供辩证性指导。物质性资源分配不均及非物质性因素分歧诱发的社会冲突,成为道德冷漠滋生的社会基础。大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导致道德冷漠的社会冲突之一,也成为高校防范道德冷漠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道德冲突干预、冲突"正"功能发挥和冲突"根源"减少等方面着手,将防范道德冷漠的机制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的角度检视道德冷漠,可以发现教育功利化是道德冷漠产生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道德冷漠生成于物化教育。要减少道德冷漠现象,教育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在教育目的层面,将"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有限"回归;在道德教育层面,"专门"与"非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要改进现状、相互配合;在日常生活管理层面,营造适合道德情感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道德冷漠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学者们对于道德冷漠的探讨也比较多。本文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机会成本,寻找到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和当代社会中有关的法律条文以及社会中的案例,寻找到降低做好事的机会成本方法,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道德冷漠是一种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在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道德现象,在现今社会,道德冷漠呈现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本文试图分析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其纠正对策.  相似文献   

7.
宋晔  魏亚平 《中国德育》2013,(14):20-23
校园道德冷漠是校园领域中的非健康状态,校园道德冷漠对学生在校园中的成长极为不利。除社会根源外,道德教育的定位错误和个体心理问题也是造成道德冷漠的原因。同情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同时也能促成道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简述学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界定,总结出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降低及道德判断能力的匮乏、道德责任感的减弱及道德信任的丧失、道德信念的淡化及道德实践的不作为。通过阐释道德冷漠的危害,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为如何消除道德冷漠提出有效的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袁和静 《中国德育》2013,(14):16-19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关心冷漠,主要表现为对自我发展的冷漠、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及道德冷漠、参与冷漠。大学生关心冷漠的形成受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育体制三方面的影响。应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一种能够让"动机移置"进行双向反馈的渠道,为此,教师要提高关心能力,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将关心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创建一个学校、家庭、教师以及学生一体的关心环境。  相似文献   

11.
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从社会角度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政策的影响、传统文化出现断层、法制和道德观念淡漠、传媒暴力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教育的脱节、预防手段的滞后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今,道德责任已然成为一个热点的社会话题。现实生活中诸如道德冷漠、诚信失落、正义失落、失职渎职等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众多,既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又有公民这个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作用,也有现实条件的影响。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责任制度不健全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不到位。因此,本文拟从健全相关道德责任制度、加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以期治理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4.
15.
情感发展是决定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对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产生了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和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社会情感的淡化、道德情感的弱化、情感认知水平的下降和情感表达的失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苏晔  许文静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3):100-103,108
社交媒体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契合了"网生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及娱乐化诉求,但同时也存在导致认知局限、诱发情感冷漠、消泯奋斗意志等严重隐患,给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带来负面影响。据此,文章从国家、社会、高校等层面提出完善内容监督审核、深耕主流价值观传播平台、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应对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成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dulthood, citizenship and the ideal social bonds of an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in the transforming moral orders of Finnish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a thematic reading of data, which consist of texts written during the past 150 years by theorists of adult education. In regard to the outcome of the analysis, it can be claimed that the definitions and relations, which define adult education / lifelong learning, adult individuals, citizenship and the society, are in perpetual motion transforming from spiritual determination to material determination and back. As a conclusion, we claim that adult education / lifelong learning is a morally regulated field of study, where morality is adapted to any social changes at any given time, marginalising social groups on moral grounds; from lack of spiritual aspirations to lack of employability skills and with a wrong attitude towards the ideals of neo-liberal economics in present-day society. The main result of our analysis is to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main logics of historical change in adul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见义不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不仅表征社会公德的沦丧,也昭示法律正义的迷失。见义勇为成为难题,既有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有人们道德敏感性、道德感悟力的下降和缺乏法律保障等现实原因。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增强法律支持力度,是当前破解见义勇为难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