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称谓语也纷繁多样,其中敬称和谦称表达的礼貌程度最强,在《红楼梦》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本文以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礼貌原则在《红楼梦》敬称与谦称中的使用以及达到的语言交际效果,为《红楼楼》称谓语研究提供语言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称谓语丰富多样,在具有礼教宗法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称谓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文章以能真实反映魏晋面貌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为对象,从尊称、谦称、昵称和蔑称入手,考察了《世说新语》的情感态度称谓系统,并进一步探索了儒学和玄学对当时的人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极其注重礼仪,.交谈语很讲究对别人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就曾提及说:“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尊称是对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的人的表示尊敬的一种称呼,谦称是对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人的表示谦逊的一种称呼,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的礼貌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4.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数量和指称也不尽相同.称谓语主要可以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而英语称谓则数量较少.中英称谓语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宗法观念、血缘亲缘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与折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英称谓语的比较对中西社会等级制度、宗法观念、性别差异、血缘姻缘的渗透及其价值取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侯宏玉 《现代语文》2007,(10):32-32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6.
汉语尊称比英语多,而且汉语中的谦称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称谓系统的不同是由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本文就汉语和英语尊称与谦称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的女性称谓语非常丰富,有对上古女性亲属称谓语的继承,也有明代这一时期女性称谓使用的独特之处。小说中的直系女性称谓、姻亲女性称谓各有用词、使用上的特点,体现出了明代这一时期汉语称谓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的发展是背景文化发展的一个视角和展台,不同社会的称谓制度(kinship system)体现不同文化的发展轨迹、文化意蕴、社会制度及价值取向。称谓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下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自觉体系,从自觉到自发,逐渐约定俗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平衡、协调和润滑社会各个阶级、群体的关系和心理。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中尊称、谦称、通称的国俗差异为线索来探讨他们各自的文化映射。  相似文献   

11.
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等差原则是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渭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化心理。汉语社交称谓有一种难解的困惑:称人时不知是该以等差原则相称还是以情感原则相称。以等差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歧路灯》中的人称代词"您"可以做主语、兼语、宾语、定语和同位语,除做同位语用于对称外,其余基本上只能作复数理解;《歧路灯》中"您"并无尊称用法,学者所举《歧路灯》中表尊称"您"的用例均值得商榷;有学者认为表尊称的"您"来源于"您+亲属词"这一结构,但从《歧路灯》及其他语料并不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由于指称、语用、言内意义在源语和译语不对应情况下的称谓非映射性及应通过何种补偿手段力争达到英汉称谓语最大限度地等值。  相似文献   

14.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部分地方进行命名,体现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因缺粮,郑成功命令军队屯田,其军队编制成为部分屯田地区的地名。郑成功逝世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采取用郑成功的名字、官职、尊称等来对地方进行命名。考察台湾地名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郑成功是对台湾地名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其中也体现了闽南文化与台湾地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6.
从<广右战功录>和<明史·沈希仪传>的主观存世目的、叙事线索以及部分文字描写诸方面看,后者确实采用了前者.但对两书的文学特点的密和精、行文中记述事件发生时间的模糊和精确以及两丈断限的不同诸方面的考察,<广右战功录>亦不是<明史·沈希仪传>唯一材料来源,唐顺之<都督沈紫江生墓碑>也是其重要来源之一.而<广右战功录>也有独立于<明史·沈希仪传>之外的学术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学以经世的价值取向.于明代皇朝史上的地位和于唐顺之学术演变上的意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幽明录》是中古具有重要语料价值的志怪小说。其中被动句式有四种:"见"字式、"为"字式、"为……所……"式和"被"字式。本文针对这四种被动式及其出现频率、被动式内部的成分类别、组合关系和语法功能进行分析,从而管窥南北朝时期汉语被动式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贯穿了陆游一生的主导思想,其形成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原因.当时春秋经学的兴盛为仁人志士的爱国思想和行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为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学渊源和自身认可等多角度都可以看出春秋学与陆游有着密切联系,《春秋》学的影响在陆游的诗文中亦有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亲属称谓相对复杂,现在亲属称谓不仅用于亲属之间的称谓,部分亲属称谓也越来越多地用于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即亲属称谓语的外化。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外化现象,发现亲属称谓语外化是受到社会原因和交际原因等因素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亲属称谓语的外化将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