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童于1989年发表的《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其先锋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蜚声海内外,对于小说《妻妾成群》的评论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别人看《妻妾成群》都只看到了女性的悲剧,本人却从苏童隐晦的叙事中窥见了男性的悲剧。本文拟对《妻妾成群》中陈佐千及其儿子飞浦这两个人物入手分析在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男性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2.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在《妻妾成群》中,苏童使用的是"纯粹叙述"的方式,而电影中张艺谋使用的是"逼真模仿"的手法,叙述方式的转变,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缩隐和叙述功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后的又一篇力作,小说着力展示了一夫多妻制的旧式婚姻下妻妾们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归宿,可以称做是透视中国女人命运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4.
<正>【主题导语】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5年8月16日,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讲究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  相似文献   

5.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妻妾成群》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女性的悲剧故事。本文从《妻妾成群》的文本入手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女性悲剧的起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不能自觉。正是这两个原因,造就了封建社会中无法突围的女人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苏童说:"当初写《妻妾成群》的原始动机是为了寻找变化,写一个古典的纯粹的中国味道小说,以此考验一下自己的创作能量和能力。我选择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题材,一个封建家庭里的姨太太们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中的叙述对象是一群妻妾,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成为小说叙事的一条主线,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也自始至终如一片乌云般笼罩着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8.
崔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12-113,117
当代影视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借由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中获得。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比较研究影片与小说在人物形象、象征意象和情节三方面的异同,来探讨《妻妾成群》与电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侧重点和得与失,以及借此所体现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妻妾成群》是一部凭着“古怪的激情”完成的完全虚构的作品。苏童以意象渲染的手法形成小说的基调和旋律,其意象(人物的和环境的)作为人物原型的载体和中介成为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小说的叙事原型结构属两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模式,是一种更复杂、更多变化的三元三维结构。一定的叙事结构先在地规定了处于该结构中个人的角色定位。《妻妾成群》的魅力在于其原型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苏童的文学创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妻妾成群》与《碧奴》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童所坚守的先锋意识,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文体形式的革新,而这些作品及后来经过改编所渗透出的民俗记忆无疑烛照了苏童小说的民俗学特色。本文试图揭开苏童小说的民俗植被,守望苏童小说的民俗记忆并以此延展苏童对乡土的执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鱼无迹是朝鲜十六世纪中叶"异端派"代表诗人之一,其现存汉诗作品都明显呈现出爱议论、偶用散句、喜用典故、炼字生新等"宋调"气息,但诗人能以其生命中与天地并立的刚大之气统摄全篇,其诗具有雄健富赡、情感激越之美。另外,鱼无迹有少量作品属于典型的唐调。  相似文献   

14.
苏、李诗为伪作今已成定论,但《文选》在收录“苏、李诗”时并没有将之看成是伪诗,苏、李诗非伪作并不是萧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汉魏六朝主流文人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他们对苏、李诗拟作时没有将之看作是伪诗;二、在“以体论文”为特征的汉魏文论中,李陵诗被认为是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五言诗的滥觞。因此,被考证认为是伪作的苏、李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却是以真实的苏、李诗的身份对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文选》收录苏、李诗的意义在于从文章选本的角度肯定了苏、李诗对汉魏诗歌发展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郑珍为诗,濡染于其师程恩泽,而与同代诗家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俱有宗宋倾向。但论者每谓郑诗师法韩、孟,并取元、白。其实郑诗取于韩盂,要在学问与脱俗两端,接引元白而去其俚俗,亦于二者为然。郑珍在创作上并溯韩、孟、元、白,却十分切合黄庭坚诗学强调学问和力避凡俗的基本主张,正是在这一根本的方面,郑珍诗显示了与山谷诗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7.
宋代黄庭坚在诗歌方面虽与苏轼齐名,但风格尚瘦硬,实际效仿为杜甫。诗词之中浮艳之气浓厚,其中的禅趣给人以隽永之美。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友情、怀古感旧、伤时叹世、咏史说理、山水田园等内容,均可入词,从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给人以阳刚之美。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宋词的阴柔美和阳刚美。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晚唐诗人对屈原和宋玉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他们推尊屈原,学习了屈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又有所突破,却更为看重宋玉,因为宋玉的多才、风流和伤感与晚唐诗人的精神状态极为契合。晚唐诗歌总体风貌的形成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